章节阅读
第一百三十章 整军
军权。
  如果要二选一,必然选后者,因为抓住了军权,才是真正的掌权。
  但军权在手,未必能打胜仗,因为军队必须能打,掌握在手里才有意义。
  皇帝到了淮阴,李笠酝酿已久的整军(抓军权)计划,终于可以实施。
  他整军的目标,是中军。
  中军经过整顿,战斗力增强,才能跟着皇帝御驾亲征,保皇帝平安。
  所以有这各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没人能正面反对李笠的整军计划。
  而中军一旦增强,意味着中枢和地方的力量对比,中枢渐渐有优势。
  使得外军作乱、进攻中枢的可能性降低。
  至于整顿后的中军听谁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外军制度,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但结合政治局势,有一个缺陷:一旦中军势弱就会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些本该镇守地方、拱卫京师的外军,因为失去了牵制作用,其本身,也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野心家靠着强大的外军,可以入主中枢夺取皇权。
  而之前其所属势力,则会取代原有的中军成为新的中军系统。
  宋、齐、梁的朝代更替,就很说明问题:
  前朝皇室内讧,同室操戈不停重演,从而导致政治混乱,而中军的控制权一直是争夺的焦点。
  连年战乱,中军需要经常外出征讨,可是兵力却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导致实力急速下降。
  这两点是导致中军势力变弱的原因,一旦中军出现疲软状态,那么野心家则会依靠外军强势崛起。
  使得本该为稳定朝纲而设的外军,成为野心家的工具。
  宋末的萧道成、齐末的萧衍,都是靠着强大的外军(萧道成靠青、徐武装,萧衍靠雍州势力)夺取了前朝的江山。
  然后兵员本地化(建康化),中军战斗力下降,沦为仪仗队。
  军中充斥着大量关系户、喝兵血的蛀虫,寻常兵卒没有良好的训练,甚至身兼数职,变成雇工。
  外重内轻,是如今梁国中、外军的现状,中军基本没有像样的野战能力。
  当年侯景做乱,中军的表现极其不堪,如同草包,也亏得有台城作为防御设施,勉强挡住叛军的围攻。
  当年羸弱的中军,直到现在,战斗力都不怎么样。
  无论谁当皇帝,都没有足够的信心以中军震慑外军。
  也亏得实力最强得外军——徐州军是李笠嫡系,不然,他这个大将军也当不安稳。
  之前,李笠就想整顿中军,但投鼠忌器,担心整军导致将士心怀不满,以至于为人所趁,发动宫变。
  现在好了,皇帝来到淮阴,而淮阴,在徐州军的“一日突击”范围内。
  李笠提笔,继续签发军令。
  他现在开始整顿中军,谁敢不听话、闹事,他就让对方“删号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