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一百二十九章 行军(2/3)
活、脏活、累活,基本上都由徐州军干了,其他参战队伍,舒舒服服打顺风仗,自然表现不错。
  可是,兵无常胜,若哪一天,徐州军也败了,怎么办?
  诸军如鸟兽散么?
  或者说,北伐时,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徐州军所向披靡”上。
  齐国国力雄厚,兵马众多,哪天来个“田忌赛马”,以偏师拖住徐州军,以强军进攻其他官军,如之奈何?
  李笠认为,北伐时,要打的硬仗很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某支强军。
  而是要调动各部兵马,将参战各军拧成一股绳,用集体的力量,披荆斩棘。
  毕竟要对付齐国这样的强国,必须全力以赴,打赢战略决战。
  而不能寄希望于某场战役胜利,便能让齐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垮塌。
  李笠这么一说,意思是进行制度革新,萧询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道理他懂,但涉及制度建设,他就不懂了。
  李笠认为,梁国现有的作战制度实行了许多年,结果表明不是很理想(大兵团作战情况下)。
  所以需要想办法让军队战时状态的表现良好,以提升北伐成功的几率。
  他的建议,是针对“战时状态”,制定新的作战制度,编制新的“战术单位”,然后合成“战役军团”、“战略军团”。
  参考周国目前的军事制度革新成果,李笠希望建立的新作战制度,名为行军制度。
  所谓“行军”,指的是行军作战,词义不仅有军队作战期间的行进,也包括作战军队的编制、兵力配置,以及军队的部署、调动和作战。
  具体实行,是应战事需要,临时编制一支军队承担作战任务,这支军队一般兵力在数千左右,为“战术单位”,名为“某某道行军”。
  如果行军的作战区域是河南,便是“河南(东或西)道行军”,其主将,为行军都督,由战时任命的大臣担任,并有长史、司马、参军等僚佐。
  战事结束,行军解散,各将佐回归本职。
  所以行军都督是个临时性的作战军职,行军这一编制,也是战时编制。
  若战事规模较大,需要投入数支行军,那么行军总管之间,谁是上级?
  上级是行军总督,所谓“总督”,就是“总都督”的意思。
  行军总督同样是战时任命,战事结束便取消任命。
  若实行这种作战制度,对外作战时,战术单位就只有“行军”一级,每个行军的兵力在数千左右,承担一般的战术任务足够了。
  具体兵力配置,根据战斗规模来增减,必要时,任命数个行军总督、统帅十几个行军都督也不是不行。
  譬如全面北伐时,战线东西横跨数千里,可设数个行军总督,以其战区的战役攻势构成战略攻势。
  “譬如,陛下御驾亲征,青、徐可设一行军总督,豫、亳可设一行军总督,沔北,可设一行军总督,分管左、中、右三路,负责各自战区战事。”
  “陛下居中调度、总揽全局即可。”
  一说到北伐,萧询就兴奋,可听了听着,听出一个问题:“即便改了制度,可诸军协同作战的问题,依旧没解决?”
  李笠回答:“陛下说的是,若只是变个名号,变个编制,如同换汤不换药。”
  新制度下,行军都督负责率领部下实施本行军的作战,即将兵。
  而各行军之间如何协同作战,由行军总督负责,负责对各行军都督下命令,即将将。
  可以预见,行军都督管束本部兵马会比较容易,因为这些兵,本来就是随着主将编为行军的,都是老部下,管起来当然没问题。
  但是,行军总督要管束行军都督,就有些困难,因为这种上下级关系,是临时构成的。
  即便行军制度下,参战将领的上下级关系,仅看行军军职,而不是其本官官职、军号、爵位,但人的尊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