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释(1/3)
释,也称佛!
公元四世纪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位叫做道安的佛家弟子。是中国佛教制度的建立者,佛家弟子一律姓‘释’就是从他提倡和开始的,因此和尚们又被称为释家弟子。
其原本就是佛家教徒,被中国本土化之后的意思。
整体来说佛家和儒家一样,都是在中华大地之上传承千年之后中间被糅杂了很多很多的思想进去,以至于儒家非先儒,佛家非先佛。
从释迦牟尼佛的经历来看,和孔子一样都是没有留下任何经文的,他和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徒子徒孙众多,其经书也是后世沙弥记录佛陀讲经时候的语言而撰写成的。
所以儒家为子曰:就是孔子说。
佛家为:如是我闻。就是我这么听佛祖讲!
这样一来就造就了各种经书的不同,里面或多或少的夹杂了沙弥的稍微改动,就像颜回误解孔子的一一样。不过整体还是相同的。
又因为佛家后世各种传承者众多,各类修佛法门万千所以很容易走向误区,偏离大道,留下漏洞。
若想了解佛,就必须知道释迦牟尼佛的经历,和儒家孔子非常相似。
所以佛家虽然被称为出世之道,但是其行径是入世修行的,而不是后来佛子佛孙们所做的避世,这都是错误的。
佛陀一生都在行走,或讲经说法,可见其行为是入世教化,其主旨是修自心的出世法门。若想出世,便要入世。不入世,怎么出世?后世之传承者皆是避世之人,已经是曲解了佛陀的本意!
所谓先渡己,后渡人,己先为善,然后劝人向善,这才是本意,此举就已经功德无量了。
若心中有佛,已证佛性,任由凡尘俗世束缚身体,心灵依旧空明,即使万千繁华都不能映在心中,又怕什么入世?
若心中无佛, 不自见性,即使远遁深山,建起楼台寺庙千座,又怎么能困住躁动的心灵。
所谓出家吃斋,远遁深山,供奉佛祖不过是着相而已。若得无相,就不能在乎有相。方明空相!
佛陀所做之事是明心见性劝人向善,所以人们耕地以为田,佛陀耕心以为田。
但是佛陀以心灵之果换取农田之果,本就是公平行事。后世众多佛徒,沙弥,和尚却以农耕之果实换取自己的心灵之耕种,先后颠倒,这便是失了本心。
建寺庙,做和尚,供金身,收香火,收入多,而生产少,真正的修心大师少之又少,这样一来脱离了大道,就会遭人病垢,又有好吃懒做之徒见有机可乘,投身佛门,反正又没有门槛,收人都是人人都要,收入之后又去不掉心魔,久而久之就变了味道。
不事生产者多如牛毛,耕种心田者寥寥无几,先付出,后回报,变成了先要钱,后付出,或者干脆不付出,即使明心见性已成,也不去教导民众,不去入世,不去破除内部之心魔,怒目金刚之道变为安家护院之道。
佛教越鼎盛便离毁灭越进一步,空前的繁荣全部都是累积起来的香火做的虚假样子,而不是明心见性耕种出累累硕果的心灵。所以历史上便有三次灭佛之行动,都是因为自己而毁了自己。
既然选择出世,又以出世为目标,那么就做到出世的事情。
手下做的是收入世之人的香火,钱财,建的是亭台楼阁,庙宇林林,嘴上讲的是不染尘埃,不问俗世,须知因果轮回,报应不爽,收了俗世之因,便要得到俗世之果。
灭佛之举皆是自作自受!
若能学得道家之人,选择出世,便是出世,即使心灵还在俗世,但是身体已经出世,不去沾染俗世之因果,自给自足,不争香火,不要供奉。方是道之所在。所以道家在华夏文明里以其不自争,而在人心中为三家之首!
不同于儒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公元四世纪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位叫做道安的佛家弟子。是中国佛教制度的建立者,佛家弟子一律姓‘释’就是从他提倡和开始的,因此和尚们又被称为释家弟子。
其原本就是佛家教徒,被中国本土化之后的意思。
整体来说佛家和儒家一样,都是在中华大地之上传承千年之后中间被糅杂了很多很多的思想进去,以至于儒家非先儒,佛家非先佛。
从释迦牟尼佛的经历来看,和孔子一样都是没有留下任何经文的,他和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徒子徒孙众多,其经书也是后世沙弥记录佛陀讲经时候的语言而撰写成的。
所以儒家为子曰:就是孔子说。
佛家为:如是我闻。就是我这么听佛祖讲!
这样一来就造就了各种经书的不同,里面或多或少的夹杂了沙弥的稍微改动,就像颜回误解孔子的一一样。不过整体还是相同的。
又因为佛家后世各种传承者众多,各类修佛法门万千所以很容易走向误区,偏离大道,留下漏洞。
若想了解佛,就必须知道释迦牟尼佛的经历,和儒家孔子非常相似。
所以佛家虽然被称为出世之道,但是其行径是入世修行的,而不是后来佛子佛孙们所做的避世,这都是错误的。
佛陀一生都在行走,或讲经说法,可见其行为是入世教化,其主旨是修自心的出世法门。若想出世,便要入世。不入世,怎么出世?后世之传承者皆是避世之人,已经是曲解了佛陀的本意!
所谓先渡己,后渡人,己先为善,然后劝人向善,这才是本意,此举就已经功德无量了。
若心中有佛,已证佛性,任由凡尘俗世束缚身体,心灵依旧空明,即使万千繁华都不能映在心中,又怕什么入世?
若心中无佛, 不自见性,即使远遁深山,建起楼台寺庙千座,又怎么能困住躁动的心灵。
所谓出家吃斋,远遁深山,供奉佛祖不过是着相而已。若得无相,就不能在乎有相。方明空相!
佛陀所做之事是明心见性劝人向善,所以人们耕地以为田,佛陀耕心以为田。
但是佛陀以心灵之果换取农田之果,本就是公平行事。后世众多佛徒,沙弥,和尚却以农耕之果实换取自己的心灵之耕种,先后颠倒,这便是失了本心。
建寺庙,做和尚,供金身,收香火,收入多,而生产少,真正的修心大师少之又少,这样一来脱离了大道,就会遭人病垢,又有好吃懒做之徒见有机可乘,投身佛门,反正又没有门槛,收人都是人人都要,收入之后又去不掉心魔,久而久之就变了味道。
不事生产者多如牛毛,耕种心田者寥寥无几,先付出,后回报,变成了先要钱,后付出,或者干脆不付出,即使明心见性已成,也不去教导民众,不去入世,不去破除内部之心魔,怒目金刚之道变为安家护院之道。
佛教越鼎盛便离毁灭越进一步,空前的繁荣全部都是累积起来的香火做的虚假样子,而不是明心见性耕种出累累硕果的心灵。所以历史上便有三次灭佛之行动,都是因为自己而毁了自己。
既然选择出世,又以出世为目标,那么就做到出世的事情。
手下做的是收入世之人的香火,钱财,建的是亭台楼阁,庙宇林林,嘴上讲的是不染尘埃,不问俗世,须知因果轮回,报应不爽,收了俗世之因,便要得到俗世之果。
灭佛之举皆是自作自受!
若能学得道家之人,选择出世,便是出世,即使心灵还在俗世,但是身体已经出世,不去沾染俗世之因果,自给自足,不争香火,不要供奉。方是道之所在。所以道家在华夏文明里以其不自争,而在人心中为三家之首!
不同于儒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