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书院论战
李云想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刚愎自用倒行逆施,可能会得逞一时,但最终必将灭亡。君有道,民尊之;君无道,民亡之。君之道,在于安民富民,不在是否受命于天,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就是天。”
第四场礼治和法治之辩也是很精彩。最后导师王阳的点评则非常到位。他说:“礼治和法治并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正如前面性本善和本恶之争,运用到治理国家就是礼治和法治。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礼的要求,以礼治教化,导人向善,非礼治不可。但社会发展变化,光靠教化也是不可能制止罪恶,百姓的利益需要保护,社会的秩序需要规范,所以法治也是必须的。圣人礼法并用,霸王道杂用之,绝不会偏颇只运用一种治理方式的。”
第五场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的论辩也是精彩非常。
重农主义的观点是非常流行的观点,他们认为,农业为天下之根本,农业发展了,粮食充足,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社会安定,国富民强。而且农民比较固定,心思单纯,仓廪实而知礼节,便于管理。而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了,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就受影响,生产的许多物品也不能吃不能穿,让人心性变得刁钻机诈。所以要重农抑商,这是根本国策。
重商主义认为,农业固然是重要的,无农不稳,但农业只是基础,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没有商业,各地产品得不到流通,许多地方的农产品就会谷贱伤农。没有手工业者对工具的改进,农业的效率也会很低。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地位比农业还重要。工商业赚钱了,可以补充农业,支持农业发展。所以,应该重商而不是抑商。至于人富了难以驾驭,则不必担心,可以通过法律来规范。而且富了之后修桥补路,捐助慈善,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李云本出身农家,又游历过西部和南方,对于贸易也是有所了解,和陶信来往也是了解了一些商人的思想,对这重商主义思想也是很感兴趣。深感国家发展,不能过于偏重农业,必须以农为主,工商并重,相辅相成。正如中庸之道,不可偏废。
第六场的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论战,对认识论进行了不同的论辩。李云听了数场论战,至此时已是明白,任何事务和道理都有两面,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知和行最终是要统一的,知然后行,行然后修正知,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提高,行不断改善。无论是知还是行,都要从现实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书院的这些论辩促进了李云的思考。他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融会贯通,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治国方略,为他将来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李云学习思考的时候,外面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四场礼治和法治之辩也是很精彩。最后导师王阳的点评则非常到位。他说:“礼治和法治并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正如前面性本善和本恶之争,运用到治理国家就是礼治和法治。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礼的要求,以礼治教化,导人向善,非礼治不可。但社会发展变化,光靠教化也是不可能制止罪恶,百姓的利益需要保护,社会的秩序需要规范,所以法治也是必须的。圣人礼法并用,霸王道杂用之,绝不会偏颇只运用一种治理方式的。”
第五场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的论辩也是精彩非常。
重农主义的观点是非常流行的观点,他们认为,农业为天下之根本,农业发展了,粮食充足,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社会安定,国富民强。而且农民比较固定,心思单纯,仓廪实而知礼节,便于管理。而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了,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就受影响,生产的许多物品也不能吃不能穿,让人心性变得刁钻机诈。所以要重农抑商,这是根本国策。
重商主义认为,农业固然是重要的,无农不稳,但农业只是基础,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没有商业,各地产品得不到流通,许多地方的农产品就会谷贱伤农。没有手工业者对工具的改进,农业的效率也会很低。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地位比农业还重要。工商业赚钱了,可以补充农业,支持农业发展。所以,应该重商而不是抑商。至于人富了难以驾驭,则不必担心,可以通过法律来规范。而且富了之后修桥补路,捐助慈善,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李云本出身农家,又游历过西部和南方,对于贸易也是有所了解,和陶信来往也是了解了一些商人的思想,对这重商主义思想也是很感兴趣。深感国家发展,不能过于偏重农业,必须以农为主,工商并重,相辅相成。正如中庸之道,不可偏废。
第六场的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论战,对认识论进行了不同的论辩。李云听了数场论战,至此时已是明白,任何事务和道理都有两面,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知和行最终是要统一的,知然后行,行然后修正知,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提高,行不断改善。无论是知还是行,都要从现实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书院的这些论辩促进了李云的思考。他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融会贯通,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治国方略,为他将来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李云学习思考的时候,外面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