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四章 左邻右舍(1/3)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汉族谚语
1排2班是一个妇女班。“老太婆”自杀以后,班长换成了性格泼辣的孟大翠。
孟大翠和丈夫颜子陵是山东古代的圣人孟子和颜回的后代。
刘月娥不甘示弱,丢下手中的锄头,冲上去一把揪住孟大翠的头发,和她厮打起来。
两个女人滚倒在土地上,翻来覆去,滚来滚去,沾了一身的灰土。
巩腊梅一看这个架势急了,这好好的革命姐妹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她急忙上前去拉架。不料,她被厮打当中的刘月娥一脚蹬在了的肚子上,踉踉跄跄地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上。
其他职工看到怀孕9个月的巩腊梅跌倒了,吓得赶紧把她扶了起来。
巩腊梅脸色惨白,腹痛不止,被职工们紧急送到了连队医务室。
当天夜里,巩腊梅生下了一个大脑袋的儿子。牛万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作牛建疆,意思是建设边疆。一个星期以后,他又请来了马玉民,给孩子取的经名是亚古拜。
从此以后,巩腊梅专心照看3个孩子。
牛木兰已经成为了3营中学初中1年级的学生,还是班级的班长,组织同学们一道认真学习《选集》,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一时间,牛木兰在181团的名声大震,成为男女老少人人皆知的学习模范。牛木兰的心气一向高扬,自尊性也特别强。一般人是根本入不了她的眼睛的。她觉得上海和天津的知识青年年轻活泼,又有文化和气质,代表着高层次和先进性,因此只和他们互相有一些交往。
这些知青回到上海和天津探亲的时候,总会带回来一些漂亮的衣服和大白兔牛奶糖、巧克力和罐装的饼干。他们也会给牛木兰送上一些。
这些知青有时候来到牛木兰的家中,和她一起织毛衣、聊学习。她们发现她的弟弟小建新皮肤白皙,头发漆黑,浓眉大眼,特别可爱。
牛万山和巩腊梅在糖厂待了两年,又调到了18连工作。
他们被安排在18连职工宿舍第1排的第2间房子居住。一进家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堵将房子分割成前后两部分的火墙。火墙的前面是自己用土坯垒起来的锅台。锅台旁边是切菜与和面的案板。案板是架在4根扎进土地里的木棒子上的,看上去很不牢靠。案板的下边放了两半袋子白面和豌豆面,下面用几块半截的砖头垫着,防止面粉受潮。
穿过火墙与房子墙壁形成的门道,里面的半间房子是卧室。睡觉的床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上面铺着用干芦苇捆扎成的苇垫子,再在苇垫子上面铺上羊毛毡子和棉花褥子。在墙角处也是用4根扎进土里的木棍支起了一个装过货物的原木箱子。箱子里放着几件半新半旧的衣服和一些信件。
墙壁上端端正正地贴着一张党和国家领袖的半身画像。画面上的领袖身穿平展的灰色中山装,脸庞上神采奕奕,用无比慈祥的眼神注视着这个贫寒又简陋的普通人家。
这排宿舍的第一间房子住着原籍山东的复转军人、营教导员杜润华一家。也许是因为干部的缘故吧,杜家的人显得十分自闭,从来不像职工们互相到邻居家串门聊天,也从来不主动邀请别人到他们家里去。
在人们的眼睛里,教导员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与普通人家相比,教导员的家境是非常富裕的。每年夏天艳阳高照的时候,教导员的爱人和女儿就会把压在箱子里的毛毯、锦缎被面子拿出来,铺在自家门前的柴禾堆上晾晒,防止这些物品受潮发霉。
这个时候,也是牛万山一家人大饱眼福的时候。他们挤在自家的门口,屏住呼吸,透过竹条编制的门帘的缝隙,尽情地欣赏着色彩缤纷的纺织品,心中真是羡慕死了。
有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汉族谚语
1排2班是一个妇女班。“老太婆”自杀以后,班长换成了性格泼辣的孟大翠。
孟大翠和丈夫颜子陵是山东古代的圣人孟子和颜回的后代。
刘月娥不甘示弱,丢下手中的锄头,冲上去一把揪住孟大翠的头发,和她厮打起来。
两个女人滚倒在土地上,翻来覆去,滚来滚去,沾了一身的灰土。
巩腊梅一看这个架势急了,这好好的革命姐妹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她急忙上前去拉架。不料,她被厮打当中的刘月娥一脚蹬在了的肚子上,踉踉跄跄地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上。
其他职工看到怀孕9个月的巩腊梅跌倒了,吓得赶紧把她扶了起来。
巩腊梅脸色惨白,腹痛不止,被职工们紧急送到了连队医务室。
当天夜里,巩腊梅生下了一个大脑袋的儿子。牛万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作牛建疆,意思是建设边疆。一个星期以后,他又请来了马玉民,给孩子取的经名是亚古拜。
从此以后,巩腊梅专心照看3个孩子。
牛木兰已经成为了3营中学初中1年级的学生,还是班级的班长,组织同学们一道认真学习《选集》,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一时间,牛木兰在181团的名声大震,成为男女老少人人皆知的学习模范。牛木兰的心气一向高扬,自尊性也特别强。一般人是根本入不了她的眼睛的。她觉得上海和天津的知识青年年轻活泼,又有文化和气质,代表着高层次和先进性,因此只和他们互相有一些交往。
这些知青回到上海和天津探亲的时候,总会带回来一些漂亮的衣服和大白兔牛奶糖、巧克力和罐装的饼干。他们也会给牛木兰送上一些。
这些知青有时候来到牛木兰的家中,和她一起织毛衣、聊学习。她们发现她的弟弟小建新皮肤白皙,头发漆黑,浓眉大眼,特别可爱。
牛万山和巩腊梅在糖厂待了两年,又调到了18连工作。
他们被安排在18连职工宿舍第1排的第2间房子居住。一进家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堵将房子分割成前后两部分的火墙。火墙的前面是自己用土坯垒起来的锅台。锅台旁边是切菜与和面的案板。案板是架在4根扎进土地里的木棒子上的,看上去很不牢靠。案板的下边放了两半袋子白面和豌豆面,下面用几块半截的砖头垫着,防止面粉受潮。
穿过火墙与房子墙壁形成的门道,里面的半间房子是卧室。睡觉的床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上面铺着用干芦苇捆扎成的苇垫子,再在苇垫子上面铺上羊毛毡子和棉花褥子。在墙角处也是用4根扎进土里的木棍支起了一个装过货物的原木箱子。箱子里放着几件半新半旧的衣服和一些信件。
墙壁上端端正正地贴着一张党和国家领袖的半身画像。画面上的领袖身穿平展的灰色中山装,脸庞上神采奕奕,用无比慈祥的眼神注视着这个贫寒又简陋的普通人家。
这排宿舍的第一间房子住着原籍山东的复转军人、营教导员杜润华一家。也许是因为干部的缘故吧,杜家的人显得十分自闭,从来不像职工们互相到邻居家串门聊天,也从来不主动邀请别人到他们家里去。
在人们的眼睛里,教导员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与普通人家相比,教导员的家境是非常富裕的。每年夏天艳阳高照的时候,教导员的爱人和女儿就会把压在箱子里的毛毯、锦缎被面子拿出来,铺在自家门前的柴禾堆上晾晒,防止这些物品受潮发霉。
这个时候,也是牛万山一家人大饱眼福的时候。他们挤在自家的门口,屏住呼吸,透过竹条编制的门帘的缝隙,尽情地欣赏着色彩缤纷的纺织品,心中真是羡慕死了。
有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