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天灾人祸(1/4)
木匠住的塌塌房,泥水匠坐的渣拉墙,阴阳的先人埋在垓愣上。——东乡族谚语
1958年,大跃进的春风也吹到了偏僻、遥远的临夏。尕阴屲生产队的小队长何喜堂立即组织社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劳动中去。
中国的经济建设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5年计划,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新时代的劳动人们感到无比振奋。人们的身上都攒着一股子干劲,争先恐后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国家明确地提出:国民经济要实现全面的大跃进,5年超过英国,10年赶上美国。
巩腊梅和社员们听到何喜堂传达的会议精神既感到兴奋不已,又感到有一些茫然。兴奋的是解放还不到10年时间的新中国经济能够超过帝国主义的英国、赶上最富有的美国,确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茫然的是大家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赶超英美。没有人知道英国和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平时,公家的报纸上和广播里报道的都是英国和美国的社会阴暗面,说它们一天天垮下去了,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了。
最后,巩腊梅和社员们学习的结果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多的为国家上缴公粮。
从外地不断地传来农业战线上的喜讯: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早稻亩产达到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随即,国家农业部公布的夏粮产量同比增长了69%,总产量比美国的总产量还要多出40亿斤。
巩腊梅听到别的地方一地亩生产出万斤的粮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因为尕阴屲的一亩地最多只能生产500斤的小麦或者700斤的玉米。她打开脑洞,努力地想象着那块亩产万斤粮食的土地是个什么样子,地里是不是肥沃得流着油水呢?
他们的内心整天是忐忑不安和恐慌混乱的。他们既怀疑那一个个高高升起的卫星,又怀疑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韩索菲听到儿媳妇们带回来一亩地生产万斤粮食的消息,因为牙齿脱落而干瘪的嘴巴一拧,不屑一顾地反驳道:“这是骗鬼呢!一亩地里摞上3层麦子也没有1万斤。瑙活了一辈子还没有看到一亩地收到1000斤的粮食。公家再能,还能能过老天爷?”
牛万山的胆子小,赶紧善意地提醒道:“阿妈,这话可不能对外人说啊。人家会给你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呢。”
韩索菲的嘴巴又是一撇,说道:“瑙的头上戴了一辈子的盖头。给瑙戴帽子?戴上一顶金丝绒的帽子还差不多!”
韩索菲的话逗得儿子、媳妇和孙子们的哄堂大笑。
到了秋收的季节,全国各地亩产万斤粮食的报道接踵而来,连篇累牍。更有甚者,一亩地生产的粮食达到了10万斤呢!天津市新立村的水稻试验田亩产达到了12万斤,在田里生长的稻谷上可以坐上人去。河北省徐水县一亩地生产山药120万斤,小麦12万斤,皮棉5000斤,等等。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亲自到那里视察,对当地的农民和科技人员大加赞许。
尕阴屲各个住户的院墙上用红色的油漆写上了巨大的新标语: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井沟连带尕阴屲一起并入了红台人民公社。红台公社又被划入了临夏市的管辖。市上的领导隔三差五地下到田间地头,冒着烈日指导社员们多积肥、高密植,力争亩产粮食上万斤。
偏偏老天爷不给他们面子。临夏地区连续两年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一个夏天几乎没有下过一滴雨。地里干得都要冒青烟了。
到了夏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1958年,大跃进的春风也吹到了偏僻、遥远的临夏。尕阴屲生产队的小队长何喜堂立即组织社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劳动中去。
中国的经济建设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5年计划,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新时代的劳动人们感到无比振奋。人们的身上都攒着一股子干劲,争先恐后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国家明确地提出:国民经济要实现全面的大跃进,5年超过英国,10年赶上美国。
巩腊梅和社员们听到何喜堂传达的会议精神既感到兴奋不已,又感到有一些茫然。兴奋的是解放还不到10年时间的新中国经济能够超过帝国主义的英国、赶上最富有的美国,确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茫然的是大家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赶超英美。没有人知道英国和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平时,公家的报纸上和广播里报道的都是英国和美国的社会阴暗面,说它们一天天垮下去了,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了。
最后,巩腊梅和社员们学习的结果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多的为国家上缴公粮。
从外地不断地传来农业战线上的喜讯: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早稻亩产达到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随即,国家农业部公布的夏粮产量同比增长了69%,总产量比美国的总产量还要多出40亿斤。
巩腊梅听到别的地方一地亩生产出万斤的粮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因为尕阴屲的一亩地最多只能生产500斤的小麦或者700斤的玉米。她打开脑洞,努力地想象着那块亩产万斤粮食的土地是个什么样子,地里是不是肥沃得流着油水呢?
他们的内心整天是忐忑不安和恐慌混乱的。他们既怀疑那一个个高高升起的卫星,又怀疑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韩索菲听到儿媳妇们带回来一亩地生产万斤粮食的消息,因为牙齿脱落而干瘪的嘴巴一拧,不屑一顾地反驳道:“这是骗鬼呢!一亩地里摞上3层麦子也没有1万斤。瑙活了一辈子还没有看到一亩地收到1000斤的粮食。公家再能,还能能过老天爷?”
牛万山的胆子小,赶紧善意地提醒道:“阿妈,这话可不能对外人说啊。人家会给你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呢。”
韩索菲的嘴巴又是一撇,说道:“瑙的头上戴了一辈子的盖头。给瑙戴帽子?戴上一顶金丝绒的帽子还差不多!”
韩索菲的话逗得儿子、媳妇和孙子们的哄堂大笑。
到了秋收的季节,全国各地亩产万斤粮食的报道接踵而来,连篇累牍。更有甚者,一亩地生产的粮食达到了10万斤呢!天津市新立村的水稻试验田亩产达到了12万斤,在田里生长的稻谷上可以坐上人去。河北省徐水县一亩地生产山药120万斤,小麦12万斤,皮棉5000斤,等等。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亲自到那里视察,对当地的农民和科技人员大加赞许。
尕阴屲各个住户的院墙上用红色的油漆写上了巨大的新标语: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井沟连带尕阴屲一起并入了红台人民公社。红台公社又被划入了临夏市的管辖。市上的领导隔三差五地下到田间地头,冒着烈日指导社员们多积肥、高密植,力争亩产粮食上万斤。
偏偏老天爷不给他们面子。临夏地区连续两年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一个夏天几乎没有下过一滴雨。地里干得都要冒青烟了。
到了夏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