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472章 操蛋的盐价
和制度的创新,实现国家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历史上,从丝绸之路、香料贸易、大航海时代、到后世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无一例外都激发了社会大幅度的进步。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没有一个官府不把盐的专营权牢牢抓在手里的,只要控制了盐业,就相当于控制了农业和商业贸易。

  即便往小了说,盐运,也是国家税收极为重要的来源,盐税几乎占了国家税收的一半。

  民间盐商想正大光明的经营盐业,必须向户部购买盐引才行,相当于向官府手中去批发,然后才能贩运和零售,否则就是私盐贩子,是违法的。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行业如果完全放开了,比粮食都容易造成混乱……

  “盐?”

  见林啸急了,李涛却放下茶杯,紧蹙眉头道,“说实话,老伙计,我正为这个发愁呢……”

  “怎么了?”

  林啸一愣,“百姓没盐吃吗?”

  “可不是吗,你刚来,好多情况你是不知道呀,”

  李涛轻叹一口气,说道,“清军逃跑前,带走或烧毁了官仓大批的粮食物资,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眼下啊,粮食缺,盐更缺。”

  “是吗?”

  林啸急问,“缺到什么程度?”

  “粮食倒是还好,咱们的存粮正不断运来,再加江南士绅多,民间私藏的粮食倒是不少,我准备通过土改逼一逼,料想还勉强维持,可盐……就不行啦,”

  李涛抬眼看着林啸,抬手指指北方,“盐场都在江北呢。”

  “这样啊?”

  林啸立即反应过来,“在鞑子的手里?”

  确实,江南一带,自古是淮盐专属区,四川倒是井盐的产地,可井盐要想销往江南,就算不考虑眼下长江的通畅问题,运输成本也是极高的。

  作为江苏人,对于淮盐的产区,林啸是知道一点的。

  从后世来看,整个两淮产盐区的地域很大,主要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了连云港、盐城、淮阴、南通等地的十多个县,那里占有全国最为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海盐的生产。

  “你说呢?”

  李涛苦笑着摇了摇头,“虽然清军走了不久,可存盐尽数被毁,眼下,市面上一斤盐价,已经快涨到官银一两啦,不久前还只要五钱六分……”

  “一两银子一斤?”

  林啸一听,脱口便爆了粗口,愤愤道,“麻德!这让百姓还怎么活?不是说在产地,一斤盐的收购价,还不及半斤米吗?”

  “这能比吗,”

  一旁的夏博敏憋不住撇嘴道,“就这操蛋的盐价,还是靠私盐贩子在维持货源,常常断货呢……”

  “物以稀为贵呀,”

  李涛咕哝一声,随即抬眼看向林啸,征询道,“老伙计,我可又要求救啦,你……有什么办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