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当执三尺剑 第一章 状元郎(2/3)
“呼……”五品大员长喘一口气,大声喝道:“进士及第取状元者:”
这一声下去,全场连呼吸声都听不见了。
“饶州鄱阳郡:徐凉生!”
很久以前流传下了一句话:天下鱼米半出江南。
其实这句话说得很低调,实际上天下鱼米至少七成出自江南!除却粮食,江南不缺富贵商贾,不缺书香门第,最最不缺的是读书人。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再传承回江南,致使这片土地愈发的人杰地灵。
但自大唐建立以来,江南的书香气似乎没落了许多,读书人的气运似乎被数次南下平叛的铁蹄给踩碎了,连续九次科考,整整二十七年,都未有人能够进士及第,更别说状元一席,于是,徐凉生此次殿试夺得榜首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在苏州府衙门前,五品大员宣布完榜单之后,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无论作何态度,他们几乎都在寻找这个叫做徐凉生的人,可找遍了整个苏州,都寻不到他半分身影。
这时有人向苏州刺史萧烨提议,说是这个叫做徐凉生的人可能未来苏州,说不定在老家。萧烨听罢,立即派遣卒驿六百里加急赶赴鄱阳郡。
朝廷有明律标明,战事之下诸事最多四百里加急,但已经当了整整十四年的苏州刺史兼任江南道副经略使的的萧烨哪里还管的了这么多,他只想尽快找到这个叫徐凉生的人。
鄱阳郡毗邻鄱阳湖,于是有了如此称谓。
鄱阳郡整体来说还算富庶,虽然比不得苏杭二州,但因为紧挨着鄱阳湖,每年靠着卖鱼的生意百姓过的还算不错,但这仅仅针对贩鱼的商贾和平常百姓,渔民的生活过的却是一个凄苦。
范季已经任了二十余年的鄱阳郡郡守,起初刚到任之时还算是励精图治,但好景不长,架不住各路人马的金银财宝,一年之间便成了贪官污吏。
起先还有所收敛,只是做些偷税漏税的走私勾当,后来变本加厉的开始搜刮民脂民膏,先是明文规定渔民每月的捕鱼期限,后来更是加了一条“贩鱼税”!所谓“贩鱼税”,便是贩鱼的商贾每贩卖一斤的鱼就必须交纳一定的银两,虽说明面上是定给商贾的税收,但实际上贩鱼的商贾早就和这位郡守打通了关系,税钱说到底还是渔民来交,本来就被限制了收成的渔民更是叫苦不迭了。
徐凉生便是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父母早年打渔翻了船,早早亡故,全靠年迈的爷爷打渔维持生计,虽说是维持生计,其实可以说是苟且偷生了,每天一顿半饱,有时也就喝上两口鱼头汤,也就逢年过节才能清汤寡水的炖上一整条大鱼,平日里打来的鱼都是用来卖的。
徐凉生的爷爷虽然从来不向徐凉生诉苦水,生怕自己能识文断字的孙子意气用事,出去做营生贴补家用,但徐凉生一直对贩鱼这个行当有些了解的,至少在卖钱这方面很了解。
正常一条二斤的鱼卖给商贾能有两文钱,但至少得有一半用来交乱七八糟的税钱,什么“贩鱼税”“渔船税”,还剩一文钱,但之后又要面对一些“地痞无赖”的盘剥,一文钱能剩下二三铜板就不错了。
徐凉生的爷爷虽然年迈,捕鱼的本事却是着实不错,但每天虽然能捕上二三十斤的鱼,到手里却不过五六文,鄱阳郡物价又奇贵,一斗米要足足八十文!
再除却修补渔船、渔网,每月的辛苦打渔不过能买上一斗米,一包盐和几十片菜叶子。
徐凉生上个月进京赶考,徐凉生爷爷把渔船都卖了,才给徐凉生凑了小半吊钱的路费。其实各地举人进京赶考,各地官府理应自助考生入京的,但这郡守竟连这一点点的路费都舍不得掏。
徐凉生本想前日就赶去苏州等候揭榜的,可奈何家中实在拿不出一点点的路费了,渔船卖了之后,生计就更难维持了,徐凉生爷俩整日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这一声下去,全场连呼吸声都听不见了。
“饶州鄱阳郡:徐凉生!”
很久以前流传下了一句话:天下鱼米半出江南。
其实这句话说得很低调,实际上天下鱼米至少七成出自江南!除却粮食,江南不缺富贵商贾,不缺书香门第,最最不缺的是读书人。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再传承回江南,致使这片土地愈发的人杰地灵。
但自大唐建立以来,江南的书香气似乎没落了许多,读书人的气运似乎被数次南下平叛的铁蹄给踩碎了,连续九次科考,整整二十七年,都未有人能够进士及第,更别说状元一席,于是,徐凉生此次殿试夺得榜首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在苏州府衙门前,五品大员宣布完榜单之后,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无论作何态度,他们几乎都在寻找这个叫做徐凉生的人,可找遍了整个苏州,都寻不到他半分身影。
这时有人向苏州刺史萧烨提议,说是这个叫做徐凉生的人可能未来苏州,说不定在老家。萧烨听罢,立即派遣卒驿六百里加急赶赴鄱阳郡。
朝廷有明律标明,战事之下诸事最多四百里加急,但已经当了整整十四年的苏州刺史兼任江南道副经略使的的萧烨哪里还管的了这么多,他只想尽快找到这个叫徐凉生的人。
鄱阳郡毗邻鄱阳湖,于是有了如此称谓。
鄱阳郡整体来说还算富庶,虽然比不得苏杭二州,但因为紧挨着鄱阳湖,每年靠着卖鱼的生意百姓过的还算不错,但这仅仅针对贩鱼的商贾和平常百姓,渔民的生活过的却是一个凄苦。
范季已经任了二十余年的鄱阳郡郡守,起初刚到任之时还算是励精图治,但好景不长,架不住各路人马的金银财宝,一年之间便成了贪官污吏。
起先还有所收敛,只是做些偷税漏税的走私勾当,后来变本加厉的开始搜刮民脂民膏,先是明文规定渔民每月的捕鱼期限,后来更是加了一条“贩鱼税”!所谓“贩鱼税”,便是贩鱼的商贾每贩卖一斤的鱼就必须交纳一定的银两,虽说明面上是定给商贾的税收,但实际上贩鱼的商贾早就和这位郡守打通了关系,税钱说到底还是渔民来交,本来就被限制了收成的渔民更是叫苦不迭了。
徐凉生便是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父母早年打渔翻了船,早早亡故,全靠年迈的爷爷打渔维持生计,虽说是维持生计,其实可以说是苟且偷生了,每天一顿半饱,有时也就喝上两口鱼头汤,也就逢年过节才能清汤寡水的炖上一整条大鱼,平日里打来的鱼都是用来卖的。
徐凉生的爷爷虽然从来不向徐凉生诉苦水,生怕自己能识文断字的孙子意气用事,出去做营生贴补家用,但徐凉生一直对贩鱼这个行当有些了解的,至少在卖钱这方面很了解。
正常一条二斤的鱼卖给商贾能有两文钱,但至少得有一半用来交乱七八糟的税钱,什么“贩鱼税”“渔船税”,还剩一文钱,但之后又要面对一些“地痞无赖”的盘剥,一文钱能剩下二三铜板就不错了。
徐凉生的爷爷虽然年迈,捕鱼的本事却是着实不错,但每天虽然能捕上二三十斤的鱼,到手里却不过五六文,鄱阳郡物价又奇贵,一斗米要足足八十文!
再除却修补渔船、渔网,每月的辛苦打渔不过能买上一斗米,一包盐和几十片菜叶子。
徐凉生上个月进京赶考,徐凉生爷爷把渔船都卖了,才给徐凉生凑了小半吊钱的路费。其实各地举人进京赶考,各地官府理应自助考生入京的,但这郡守竟连这一点点的路费都舍不得掏。
徐凉生本想前日就赶去苏州等候揭榜的,可奈何家中实在拿不出一点点的路费了,渔船卖了之后,生计就更难维持了,徐凉生爷俩整日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