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947.发行工作(2/4)
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拍摄完成以后,导演接下来的重要工作是对影片后期制作把关——当然,这个前提是导演得握有剪辑权。除了讲故事的能力之外,镜头语言和剪辑语言一般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导演的风格。剪辑就是把杂乱的故事理顺,事件按一条清晰的时间轴排列。导演会在众多片段中挑挑拣拣,找到自己要的,去掉不喜欢的。这个工作的时长一般很难界定,可能90分钟的电影,拍摄了400分钟,初步剪完200分钟,这个时候导演可以选择去做后期,也可以继续缩短。

  更有甚者,有的导演在拍摄时就已经每天剪好片段,所以手快的导演在拍摄完一周后就可以交出成片。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影视后期制作的内容:视频编辑、素材处理、特效处理、字幕处理、音频处理、包装处理、成片输出。制作基本流程并不复杂,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一个电影项目完成前面所述工作以后,就要进入到一个最关键环节——送审。这一点上,国内和国外是不太一样的,但大概意思都差不多。电影这种媒体,毕竟是直观感非常强烈的一中媒体行为,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彻底的放任自由,无非是有些国家卡的紧,有些国家相对松,而且每个国家的侧重点都还不一样,总之不能一概而论。

  像是国内,“龙标”就是审核通过的标致,没有“龙标”的电影,说破大天也没人敢买,也没人敢播。

  送审通过后,就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卖片子了。

  影片在拍摄完以后,制片人就要马上统筹宣传和发行的事宜,以前的宣传很简单,给媒体发几篇稿子、办几场发布会,这事就结束了。但是这种方法,现在是越来越不同了,宣传和营销被一起纳入了宣传团队的工作范围,他们每天要干的事中,写新闻稿和找新闻点变成最不费力的事,炒作话题、制做噱头才是重中之重。有电影宣传营销团队的工作人员抱怨说,很多片方的工作人员极其不专业,电影宣传是一次长跑,最重要的是阶段规划、物料制作、整合资源,但很多片方的负责人甚至导演介入宣传后,张嘴就问你有什么点子。

  其实这个很荒谬,因为电影宣传和广告不是一回事,宣传团队也不是点子公司,浮躁的点子救不了一个电影,说到底,电影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发行是指对影片的出售业务,发行公司除了供片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影院阵地宣传和排片场次的落实,争取排片率最大化。比如一个发行团队需要跑遍了国内一线城市的院线,大家分兵作战,找影院经理沟通,落实影院地面推广计划和最终的排片表,小到一个海报的摆放位置,大到能否将影片加映。

  以前,对于安排影片档期,圈内的游戏规则是,小片让大片,大片让进口片。不过时至今日,现在整个档期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化。比如,发行公司对一部影片的票房预估是3个亿,那么这意味着至少要争取到30%的排片空间,同时目标观众、营销计划、上座率,都要经过提前客观地预估,并且针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宣传策略,这是一整套执行方案,制定档期只是其中环节之一。自此,一部完整的院线电影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制作、送审,再到后期宣传发行一整套流程链才算真正的完成。

  那么这就完了吗?也不是,对于所有电影人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收入问题。

  不能赚钱的电影,终究是活不下去的。

  影片所有票房收入会计入电子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所有影片收入呢,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才能被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而在这可分账票房中,电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