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817.三爷(2/4)
格。

  论三爷的重要性,相当于上述三位的总和。

  而且三爷担任制片人的话,一个最大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不会仗着自己的权利去影响电影的走向。因为对于导演来说,最头痛的就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拍摄,而要受制片人的影响,被迫去改动作品,导致最终影响口碑。三爷却恰恰相反,他一直秉持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就像08年《赤壁》这部作品,原始预算为6000万美元,这在当年国内,算是天文数字了!

  可是当《赤壁》开拍后,投资一度追加到7500万美元。三爷不仅果断同意,而且依然放手让导演去拍,自己仍不干涉。结果首映后,果然票房很快便突破3亿,有着不错的预期。虽说口碑层次不齐,网上骂声也是没断过,但那是导演的事情,作为制片人,三爷本身没有插手电影的拍摄,这就是最大的尊重了。

  除此以外,三爷还为不少电影担任过制片人,同样信任导演,绝不干涉其拍摄方向,这些都让他在影视圈内获得了极佳的口碑。

  三爷也是老电影人了,从1977年进入峨嵋电影厂,三爷就没离开过这个行业,当时他还是个照明工。几年后,他决定去电影学院进修。1989年,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三爷,突然被提拔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1994年三爷被调去京城电影制片厂当副厂长。

  北影厂时期的三爷要勉力支撑企业生存,生存的同时还要拍电影。彼时国内的电影业风雨飘摇:电视普及、网络技术刚刚展开,米国大片疯长,观众不看国产电影,只看进口电影。国内电影人不被理解甚至唾弃,拍10部可能七八部都赔钱。日后,三爷一直贯穿始终的两个情怀——国企情怀和中国电影情怀,恐怕就与当时的艰难境况有关。

  困境能毁灭人,也能磨砺人。咬牙坚持的三爷,在北影厂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小高峰。1996年,北影厂出品的《孔繁森》以3600万元的票房数字高踞国产片票房冠军,并在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上屡获表彰。时隔多年,三爷仍然对当时的辉煌记忆犹新:“好多人说韩董事长现在最辉煌,我说不对,我最辉煌是在1997年,10个政府奖我们拿了4个,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全是我们的,那时候得奖的有《孔繁森》、《赢家》、《红西服》、《开心哆来咪》。那一年我告诉你我辉煌到什么程度,我坐了个吉普车去,后来装了十几个奖杯回来,一大堆。这就是苦难的辉煌。1997年那一年,你查一下资料,全国多少部,也就是不到一百部电影吧,但是北影厂拍了25部。”

  而彼时的冯大炮在电影梦即将破灭的时候也找到了三爷,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甲方乙方》。可以说是三爷一手开创了“贺岁片”这种类型片,把冯大炮捧上了“贺岁片导演”的位置。

  虽然三爷认为北影厂的日子才是自己的光辉岁月,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真正奠定三爷在国内电影界地位的大制作,大都发生在他掌舵中影集团董事长之后。

  1999年,华夏电影集团成立,三爷担任副总经理,2007年,三爷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成为华夏电影产业的“守门人”。

  他是中国电影圈明星级的制片人,直接参与影片超过400部,票房超过30亿。由他掌舵的中影集团,是一艘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或参股公司和1家直属事业单位的电影集团航母,其中就包括具有垄断进口大片特权的华夏电影进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cctv-6。

  体量庞大的中影集团有着天然的国企身份和垄断地位。

  显然,三爷对中影的规模和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影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一枝独大”。

  三爷对国产电影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曾说过:“拍电影普世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