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离奇火灾 第43章 理赔女领导
皇帝一品,并曾经做过太子少保——到了梁清标这一代,他承继祖业,并继续担任清廷要职。梁家在河北正定拥有大量土地,家业之大有诗为证:城东别墅辋川图,手种垂杨一万株。大麓经秋霜干冷,绿烟犹似昔时无。能种下一万棵杨树,土地之大可想而知。身家丰厚自然更容易成为大藏家。
动荡时期也是收藏“捡漏”的吉时,很多藏品飘零聚散。明末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管是宫廷由上至下的赏赐,还是民间的市场流动,都使得藏品纷纷易主。
清朝的新皇帝们都喜欢书画收藏,上行下效,而且皇帝们还喜欢发书画做“年终奖”。顺治、康熙等皇帝动辄拿宫中收藏过的书画来赏赐臣子。明内府和清初宫中的书画收藏远远不及主要收藏书画的大臣们,如梁清标、孙承泽、宋荦等。
还有,当时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朋友之间,也常有藏品的流动。研究资料显示,“曾在康熙身边当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他的一部分藏品在去世后即转到梁清标的手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阎立本《步辇图》卷就是其中之一。再如故宫藏宋代李嵩《货郎图》卷、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卷》,原为孙承泽所藏,后来也陆续转到了梁氏手里。曹溶的部分藏品,如宋代米芾《多景楼诗册》等也与梁清标有着递藏关系。
明代中期,有几个大收藏家,如严嵩、项元汴、王世贞、李日华、汪继美等,藏品当时主要集中在这些人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徽商、晋商、沪商崛起后,书画成为他们争相猎逐的对象,于是藏品逐渐分散开来。后来,以孙承泽、梁清标、高士奇等人为核心的北方藏家“朋友圈”,影响力逐渐取代了南方鉴藏圈,商人闻风而动,在结交北方官僚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将书画通过带到了北方。
经由各种途径,梁清标收藏到了“富可敌国”的历朝珍品,而且具备极高的鉴赏能力。他曾收藏过的晋唐书画,是当今所见绝大部分晋唐藏品的来源。
“历史上,这一家,可不就是一度富可敌国!”
宋阳叹了口气,没有文化可真可怕。
动荡时期也是收藏“捡漏”的吉时,很多藏品飘零聚散。明末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管是宫廷由上至下的赏赐,还是民间的市场流动,都使得藏品纷纷易主。
清朝的新皇帝们都喜欢书画收藏,上行下效,而且皇帝们还喜欢发书画做“年终奖”。顺治、康熙等皇帝动辄拿宫中收藏过的书画来赏赐臣子。明内府和清初宫中的书画收藏远远不及主要收藏书画的大臣们,如梁清标、孙承泽、宋荦等。
还有,当时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朋友之间,也常有藏品的流动。研究资料显示,“曾在康熙身边当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他的一部分藏品在去世后即转到梁清标的手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阎立本《步辇图》卷就是其中之一。再如故宫藏宋代李嵩《货郎图》卷、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卷》,原为孙承泽所藏,后来也陆续转到了梁氏手里。曹溶的部分藏品,如宋代米芾《多景楼诗册》等也与梁清标有着递藏关系。
明代中期,有几个大收藏家,如严嵩、项元汴、王世贞、李日华、汪继美等,藏品当时主要集中在这些人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徽商、晋商、沪商崛起后,书画成为他们争相猎逐的对象,于是藏品逐渐分散开来。后来,以孙承泽、梁清标、高士奇等人为核心的北方藏家“朋友圈”,影响力逐渐取代了南方鉴藏圈,商人闻风而动,在结交北方官僚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将书画通过带到了北方。
经由各种途径,梁清标收藏到了“富可敌国”的历朝珍品,而且具备极高的鉴赏能力。他曾收藏过的晋唐书画,是当今所见绝大部分晋唐藏品的来源。
“历史上,这一家,可不就是一度富可敌国!”
宋阳叹了口气,没有文化可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