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立储(1/3)
朱元璋最近一直忧心立储的事情,现在陆续有些文官上表希望尽快立储,虽然他们在书表中并没有明确立储的人选,但考虑到自己的年龄,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因为立储之后,还要扶植储君一段时间,这个问题不能久拖不决,否则会让某些人存在觊觎之心。
但是立谁呢?大明国本继承制度是自己定的,是嫡长子继承。可惜现在嫡长子朱标已经过世,从法理上来讲,应该选择秦王樉,但是秦王很不成器,前段时间险些被削去封国。晋王虽然没什么大错,但是比较起燕王就显得平庸了。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就是燕王,也正是燕王坐镇北平,抵御北元的骚扰,让他能够安心处理内政,另外出征时燕王还会节制晋王、代王等诸王,战功赫赫。说起来,燕王既有才能,又有功绩,也能够慑服其他兄弟,可是他排行在秦王、晋王之后,法理上说不过去。另外胡惟庸案搞得人人自危,昔日的战友有可能内心不安,有不轨之心,这些人在自己辞世前要好好处理一下,所以继位的皇帝最好是个宅心仁厚的皇帝,这样有利于王朝的延续和传承。所以燕王有一些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
另外就是从嫡长子朱标的儿子中选,就是皇孙允炆,他今年十六岁,生性纯孝,对长辈很尊重,对兄弟也团结友爱,另外从文华堂的学习情况反馈,天资聪颖,能够举一反三。从法理上,允炆继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法统,其父朱标在朝中的支持者甚多,他不幸英年早逝,朝臣的希望自然寄托到皇孙允炆身上。在朝臣的拥护上,允炆胜出一筹,文治武功虽然还看不出来,只是受限于年龄阅历,和燕王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燕王作为一个统兵将军或者藩王是合格了,但未必适合作皇帝。他和自己一样,杀伐果决,不利于皇朝的稳定。
总之,燕王也好,允炆也好,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朱标没有那么早过世,该多好啊,群臣、藩王拥戴,王朝顺利传承,那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啊,可惜啊......
朱元璋定了定神,擦拭了眼角流淌的眼泪,朱标虽然好,但终究已经逝去,自己必须面对现实,选择合适的储君,让大明王朝万万代的传承下去.......
次日,早朝之后,朱元璋吩咐太监宣旨,令三品以上官员,如各部尚书、侍郎以及翰林学士、大学士到东阁议事。东阁是位于乾清宫东北方向的一个双层的建筑,四面开窗,空气畅通,朱元璋夏天一般都在此接待大臣。过了不久,大家陆续在太监的引导下来到了东阁,朱元璋还没有过来,其他人只好侍立在两旁。在场众人包括吏部尚书詹微、户部尚书赵勉、兵部尚书茹瑺、刑部尚书杨靖、工部尚书秦逵,还包括督察院右都御史袁泰和礼部侍郎任亨泰等人,再有就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刘三吾在众人之中最为醒目,不仅是他年纪最老,大家都主动打招呼,站立位置却稍微离他远一些,导致他周围似乎有一个无形的圈子,把他和众人隔开。史载:刘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所以大家敬重他,也怕他。
其他的官员如刑部尚书杨靖、户部尚书赵勉、兵部尚书茹瑺、工部尚书秦逵、礼部侍郎任亨泰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最年轻的杨靖只有三十四岁,只有吏部尚书詹微是一个年近六十的老朽。这些官员大多是由进士或国子监直接进入中枢,缺乏地方工作的经验,施政方阵上常常纸上谈兵,都是秘书型人才,不过年少入仕,也有其优点,大多热血未冷,敢于直言。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从阁楼出来,在主位上扫视了一下群臣,忽然放声痛哭,乃至泣不成声。群臣赶紧跪下,劝说皇帝:“陛下节哀!”。不过大家都是久厉宦海之人,朝堂的事情大多由他们推动,所以都明白皇上今天叫自己来的用意,在劝说之余,都在心里盘算着一会儿怎么发言。朱元璋过了好一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但是立谁呢?大明国本继承制度是自己定的,是嫡长子继承。可惜现在嫡长子朱标已经过世,从法理上来讲,应该选择秦王樉,但是秦王很不成器,前段时间险些被削去封国。晋王虽然没什么大错,但是比较起燕王就显得平庸了。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就是燕王,也正是燕王坐镇北平,抵御北元的骚扰,让他能够安心处理内政,另外出征时燕王还会节制晋王、代王等诸王,战功赫赫。说起来,燕王既有才能,又有功绩,也能够慑服其他兄弟,可是他排行在秦王、晋王之后,法理上说不过去。另外胡惟庸案搞得人人自危,昔日的战友有可能内心不安,有不轨之心,这些人在自己辞世前要好好处理一下,所以继位的皇帝最好是个宅心仁厚的皇帝,这样有利于王朝的延续和传承。所以燕王有一些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
另外就是从嫡长子朱标的儿子中选,就是皇孙允炆,他今年十六岁,生性纯孝,对长辈很尊重,对兄弟也团结友爱,另外从文华堂的学习情况反馈,天资聪颖,能够举一反三。从法理上,允炆继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法统,其父朱标在朝中的支持者甚多,他不幸英年早逝,朝臣的希望自然寄托到皇孙允炆身上。在朝臣的拥护上,允炆胜出一筹,文治武功虽然还看不出来,只是受限于年龄阅历,和燕王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燕王作为一个统兵将军或者藩王是合格了,但未必适合作皇帝。他和自己一样,杀伐果决,不利于皇朝的稳定。
总之,燕王也好,允炆也好,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朱标没有那么早过世,该多好啊,群臣、藩王拥戴,王朝顺利传承,那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啊,可惜啊......
朱元璋定了定神,擦拭了眼角流淌的眼泪,朱标虽然好,但终究已经逝去,自己必须面对现实,选择合适的储君,让大明王朝万万代的传承下去.......
次日,早朝之后,朱元璋吩咐太监宣旨,令三品以上官员,如各部尚书、侍郎以及翰林学士、大学士到东阁议事。东阁是位于乾清宫东北方向的一个双层的建筑,四面开窗,空气畅通,朱元璋夏天一般都在此接待大臣。过了不久,大家陆续在太监的引导下来到了东阁,朱元璋还没有过来,其他人只好侍立在两旁。在场众人包括吏部尚书詹微、户部尚书赵勉、兵部尚书茹瑺、刑部尚书杨靖、工部尚书秦逵,还包括督察院右都御史袁泰和礼部侍郎任亨泰等人,再有就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刘三吾在众人之中最为醒目,不仅是他年纪最老,大家都主动打招呼,站立位置却稍微离他远一些,导致他周围似乎有一个无形的圈子,把他和众人隔开。史载:刘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所以大家敬重他,也怕他。
其他的官员如刑部尚书杨靖、户部尚书赵勉、兵部尚书茹瑺、工部尚书秦逵、礼部侍郎任亨泰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最年轻的杨靖只有三十四岁,只有吏部尚书詹微是一个年近六十的老朽。这些官员大多是由进士或国子监直接进入中枢,缺乏地方工作的经验,施政方阵上常常纸上谈兵,都是秘书型人才,不过年少入仕,也有其优点,大多热血未冷,敢于直言。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从阁楼出来,在主位上扫视了一下群臣,忽然放声痛哭,乃至泣不成声。群臣赶紧跪下,劝说皇帝:“陛下节哀!”。不过大家都是久厉宦海之人,朝堂的事情大多由他们推动,所以都明白皇上今天叫自己来的用意,在劝说之余,都在心里盘算着一会儿怎么发言。朱元璋过了好一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