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正文 第三十一章 书院弊病我知道(2/3)
在意这些,只是几个老教习有些抱怨,世风日下。

  “大家不高兴,是因为从前夫子是一棵大树,可以替天下读书人遮风避日,夫子在他们眼中还是点石成金的仙人,毕竟能够上达天听的,还十中八九的,在大秦一个巴掌就能数的过来,而夫子还是妥妥的那个大拇指,所以,外面的那些人现在很失望,可作为书院里的教书匠,几位老先生却又计较些什么?”李惊澜笑着说。

  “总是觉得人走茶凉,非读书人之所为!”

  吩咐小丫头去给几个老先生倒茶,李惊澜和几个老教习围坐在凉亭的石桌前,右手食指中指轻叩石桌半晌后,才轻声问道:“几位老先生,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小夫子客气了!”

  “我一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悄然下山,也不明白师兄的顺水推舟,我想大家也都不明白,老师和师兄把书院交给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见几个老头面面相觑,李惊澜继续往下说。

  “既然先生们不肯赐教,那我说说我的看法?”

  “以前我与其是说是赶鸭子上架,倒不如说是被师兄哄上山来,直到今天,我才隐隐约约想到些什么。”

  见几个老夫子也不搭言,李惊澜便自顾自的说下去。

  “如今朝堂的三省六部大小官员,无论是勋贵还是贫寒子弟跃龙门,其实多出于我书院,这是我书院一直引以为豪的,也是天下读书人独宠我书院的原因。往日夫子坐镇书院,朝堂紫贵川流不息,每逢大事,总是冠以请教,实是来敲敲老师的边鼓,以免朝堂之上踏错步子说错话,一朝失蹄万劫不复。事实上,老师再怎么隐晦,总是不希望弟子们有所闪失,难免话头话尾会露出一点破绽,所以朝堂上的书院弟子,便多了一份安稳。”

  “可这还是老师的想法,大秦的朝堂成了书院的一家之言,书院的弟子把这份安稳变成了结党营私不思进取的依仗,所谓的十年寒窗的君子风度,就成了像方山溪等一朝得志,趾高气昂,视苍生如粪土,视功名利禄如美味的新贵放开手脚的遮阳伞,看看今年的风评就知道,如此这般,已经背离了老师创立大秦书院之初衷。”

  “就连今朝不计功名的老先生都对书院门可罗雀而感到失望,倒不是说老先生们有了骄纵之心,实在是百年书院,百年夫子这棵树太大了,不知不觉中,书院里都有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习惯。”

  “而夫子总有一天会走的,夫子走了之后呢?有人自然会说不是还有太子么?可再往后呢?当这棵大树轰然倒下的时候,我们的书院,我们的夫子是不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夫子知道了之后扔下摊子跑了,所以近圣的太子不愿意接这个摊子,所以他们不负责任的让我来背这个锅。”

  李惊澜一面思索,一面一口气将自己的推断说了出来。

  几个老头白眉紧皱,很长时间说不话来。

  十年寒窗无人问,是一个道理,就像院门外的士子白丁,有多少人的初衷是求得一个安稳,有多少人求得是一份富贵,又有多少人是求得一个抱负?曾经贫寒的读书人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所以他们也不敢抱怨,没处抱怨,后来,科举制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追逐的梦想,让他们不再郁郁而终,不再学富五车而无人问津,他们学会了挺直脊梁,而后,书院有给了他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可以和勋贵相持,力压武夫,在朝堂之上大声说话。他们以为这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寒窗苦读应该得到的报酬。他们太高了自己的下巴,张开了自己的大嘴。

  就像此时书院外面的群情激奋一样,他们认为,我们就应该被赏识,夫子就应该照顾读书人,天经地义。

  就像几个老教习觉得,半箩筐的投书比起往日的七八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