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三节:洛阳轶事(2/3)
“公瑾,你究竟为何不愿加入我军?”

  “我自幼习惯了自由的生活,实在受不了军营中的拘束。况且,家父志在洛阳,我身为家中的独子,岂可在洛阳重建之时,轻易离父母而去?”

  “将来,若是我有举棋不定之时,公瑾可否相助?”

  “只要伯符兄一封帛书,我必鼎力相助。”

  正事议完,孙策与周瑜,又转而闲谈起有关袁纾的私事。此刻,孙策只希望心思细腻的周瑜,能从他的讲述之中,分析出袁纾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伯符说的可是《硕人》篇?”

  “正是。”

  周瑜单手托腮,双眼迷离了片刻,忽笑言道:“伯符,速速提亲去吧。”

  “公瑾何出此言?”

  “硕人其欣,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周瑜道,“《硕人》讲的,乃是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庄姜,远嫁卫庄公时的故事。袁纾在那般情景下,羞言《硕人》一诗,定是有意委身出嫁,暗示你速速提亲。”

  “会不会弄错了?”

  女子的心思,本就比男生细腻难测,年轻女孩的内心,就更如雨季时,善变的风云般莫测。仅凭一件事,就断定袁纾的心事,确实略显牵强。为了确保自己判断的准确性,周瑜让孙策不带任何感情地,事无巨细地,将他与袁纾之间发生的一切,从头至尾地讲述了一遍。

  周瑜听后,耐心分析道:“她若是不喜欢你,会让你护送她回到闺房?她若是不喜欢你,会为你驳了父亲的颜面?她若是不喜欢你,会不远千里去到梁东看你?她若是不喜欢你,会担心你不是关羽的对手?她若是不喜欢你,会因为你的冷落负气离去?”

  “可她和我相处的过程中,从未说过喜欢我。”

  “那你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又为何不说喜欢她呢?”

  “因为那时,我并未察觉到我喜欢她。”

  “若那时,你发现自己喜欢她,你会告诉她吗?”

  “会。”

  “那依你之意,她若是发现自己喜欢你,也会直言相告?”

  “正是。”

  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不懂女孩心事的伯符兄,周瑜也只得“唉”地一声道:“女子说话、做事,并不像男子那般直接,综合袁纾种种的行为来看,她一定对你有好感。”

  “天可怜见,幸甚至哉!”

  “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自梁东一别,你与袁纾已将近一年未见。一年的时光,虽看似短暂,但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袁纾此刻的心,是否依然如初,则犹未可知也。”

  周瑜的这番话语,就如同刺骨的冰水般,浇灭了孙策方才炙热的内心。渐渐地,孙策失去了方向,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求教周瑜该何去何从。

  若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周瑜并不看好孙策与袁纾,因为他们两人之间,横生着一个庞然如昆仑山脉的阻碍,那就是来自父辈的阻碍。众所周知,孙坚与袁绍,自讨董会盟时,就已初现不睦。古代社会中,若是父辈存在着隔阂,子辈之间的感情,将会走得异常艰辛,最后的结局,往往也会以悲剧落幕。

  但站在感性的角度上,崇尚自由与爱情的周瑜,又不得不劝孙策切莫放弃。似这等事,若是发生在周瑜身上,即使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他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尝试。可是,《庄子》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周瑜乐此不彼的,未必是孙策想要的。尤其是感情之事,只有自己做出的抉择,才能无怨无悔、不负此生。故而,周瑜与孙策讲明了利弊后,就将决定权,亲手交还与孙策,道:“遵从自己的内心。”

  孙策紧闭双眼,伸手捂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