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6章(3/4)
另,想想贾赦的字,谐音为“恩厚”,可其人年老之时还要强娶鸳鸯,为了几把扇子整得人家破人亡。他当这个官,袭这个爵,哪有点知道感恩的样子,再厚的恩也有用完的一天。这红楼里,真是处处要反照“风月宝鉴”,才能看得真啊。

  2、也论林家家产几何

  1)林家四世袭候,林如海也不是二世祖,探花出身,官运亨通。这样的人穷,那天下就找不出几个富人了。

  2)林府为黛玉启蒙,专门请了夫子,这夫子还是一个做过官的进士,其身价一定不低,与贾府那个太爷是不可相提并论。且夫人生病,黛玉休学,夫子求去,如海还不肯,定要将他留下,宁可当个闲人养着。那是穷人家精打细算的样子。且贾雨村入林府时写明是没银子的,到进京上贾府求推荐时,可是有钱买了个小童跟着了。)

  3)林如海为贾雨村起复,看那一段话,说得不卑不亢,明明是帮贾雨村的忙,却说成贾雨村帮他的忙(送黛玉进京)。可见是个办事十分妥贴的人,这样的人,要说会办半截事,光托人帮忙,不给人帮忙的银子,实在说不过去,他又不差这点银子,为何不好人做到底?且他完全不担心贾政会推脱。没有银子打底气,也说不出这样硬气的话来。

  原著里所说“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私以为绝不会是说要贾政来付钱,而是将起复所用的相应银钱,在信里注明了出处。就象贾府到江南,就不自己带银子,只说甄家存有他家五万两银子可用。

  4)贾政接待贾雨村的态度也可作佐证。其待贾雨村是十分的热情,起复的事情也办得又快又好。以贾政那样势利的人,哪是会只凭妹妹的面子就帮忙的。如果林家有一丝落魄,贾雨村断不能得到如此待遇(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能和王夫人这样的夫人和和睦睦过几十年,可知贾老爷是如何的老爷)。

  5)书中黛玉入府受两个舅舅的冷落,也是林府败落的一个证据。不过也有人认为,贾政连林如海推荐来的一个陌生人都如此热情接待,不见黛玉,完全说不通。所以应该是见了的,不过书中已写了大段的见面细节。此两人接见黛玉的段子,要说略,也不好略,要说再细写,又太罗嗦。于是干脆写成没见。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所以也用之为证。

  3、由父亡看王夫人待黛玉之差别

  其实,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比较明显的,是林父在世时,黛玉在贾府四年里,都未见王夫人说一句重话,林父一过世,贾母一众游大观园,王夫人就对黛玉出了冷言冷语(原著中: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其时,黛玉的钱已经用完,且再不会有人来为黛玉出头找回这些钱了。黛玉对王夫人已没有了利用价值,且还有害,因为贾母还想将自己儿子给了她。故深恨之。就连贾母的面子也是不顾了,直直说出这样酸的话来。此其一也。

  其二,则是暗线,不太明显。黛玉在父亡前,在贾府的日子,一过四年,曹公是一笔带过。为何?一个当然是他们那时太小,两小无猜,还不懂感情的烦恼。但我以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黛玉其时在贾府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正所谓幸福的时光溜得快,就是这个意思吧。父亡后,黛玉重回贾府,渐渐就觉出了人情冷暖。要说黛玉是个多心的,那她小时候未必就是个省心的,为什么这会子才觉出不对来?自然见黛玉没了依靠,有人就开始在背后给黛玉下起了药,墙倒众人推造成的了。贾母就算有心相护,又怎么顾得全?至于这下药的人是谁,嘿嘿,不用说了吧。

  4、本章所用的纸笔的名称,均是我国有名的宣纸,砚台,墨与毛笔.这里就不再一一备注了.各位大大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百度下。

  额,更得有点晚,鞠躬,对不起

  在病中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