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七章 招兵买马 第〇八八节 什么是戚家军
好不舒服,偏偏他这话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让饱读诗书又心思灵机敏的李岩也无从反驳。

  第三是军饷问题。

  姬庆文来寻陈文昭之前,就已打算好了军饷的标准——他织造衙门辖下的匠户织工,要是外出打工,一天能赚一两银子,一年出工一半时间便能赚一百八十两以上;然而织工毕竟有祖传的手艺在身,又要供养全家老小,兵士们不能同他们相提并论;因此他准备每个兵士,每年可以发饷银一百两,吃喝拉撒均由织造衙门报销。

  陈文昭听了这个数目也是一愣,说道:“义乌虽也在江浙富庶之地,却地处山区,富裕程度远不比平原地带那些鱼米之乡,寻常百姓一年也就能赚二三十两银子。矿工收入略高些,能赚到四十两银子以上,却毕竟是个苦差事。姬大人许诺每位军士每年都有百两银子的收项,未免太高了些,可以减半发放。”

  姬庆文却知道,无论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还是十七世纪的明末,最重要的东西首先是人才、其次才是银子。

  只要有了足够的银子,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不惜代价将人才留在自己身边。

  于是姬庆文仔细考虑了一下,想了个折衷法子,说道:“就按陈将军的主意,每个军士每年发饷银五十两。可我依旧按照每人一百两的数目准备,多出来的五十两,可以用作训练、作战时候的补贴,也能奖励训练认真、作战勇猛的兵士。至于军功赏赐,则还不在军饷之列。”

  陈文昭听了这话,也觉得手上多谢能够随时赏赐给军士的银子,对士气多少也是一种激励,便欣然答应下来。

  第三是兵器问题。

  根据陈文昭的介绍,戚家军之所以具有超群的战斗力,兵员招募训练严格固然重要,使用的军械精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姬庆文从后世穿越而来,虽然不是纯武器论者,却也知道两支军队如果武器存在代差,那将会对武器落后的一方带来极大的作战压力。

  于是他便让黄得功解下腰间佩刀,递给陈文昭,问道:“在下也带了一把刀作为样品,请陈将军品评品评,也不知道陈将军能不能看得上眼。”

  陈文昭接过黄得功递上来的佩刀,眼中立即放出凶光,问道:“姬大人,这是倭刀!你从哪里得来的?”

  戚家军成军于嘉靖三十八年,原意就是抗击当时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戚家军嫡系出身的陈文昭见到当年倭寇使用的兵器,自然分外眼红。

  姬庆文赶忙解释道:“是我一个托一个叫郑芝龙的朋友,从日本进口来的。他在日本那里人头熟、门路清,就连织造衙门的绸缎也是通过他销往海外的,应该是很靠得住的。”

  陈文昭抽出倭刀刀刃,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地看了无数遍,不无感慨地说道:“据说当年倭刀锋利坚韧,戚老将军多次出重金命人仿制,却始终不得其法,造出的刀剑质量远比不上倭寇,不过勉强够用而已。今日姬大人手下的乡勇军士们能够用上正宗的倭刀,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在近身肉搏之中吃亏了。”

  姬庆文听了高兴,便说道:“那好,我已经托那个郑芝龙照这样的倭刀采购去了。其实倭刀在日本价格也并不昂贵,好的自然还有,像今日我带来的这样的,大概十两银子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