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十一章 小馄饨(2/4)
也会玩微信了。你有空,记得给我留言啊。”

  烟灰随着风往天空的方向飞去。我抬头望去,一片清明。心中压了许久的事,仿佛被风吹得,烟消云散。再见了再见了再见了。过去的爱也好,恋也好,眷也好,慕也好,都再见了。

  清明后,下了一场细细密密,绵绵不绝的雨。

  学校里暂时无事,我便天天往公司里跑,做点打杂跑腿的工作。待天空放晴,泥土里冒出许多新芽,嫩绿嫩绿的,让人心情愉悦。

  和春意盎然的植物产生明显对比的是,路边的小店一个个关门大吉,大门外高高地砌起了围墙。整顿市容的条令将旧日的喧嚣封闭在人情之外,从小吃到大的葱油饼、黄焖鸡、烧烤摊、麻辣烫、肉夹馍、煲仔饭、米粉店……全部悄悄地离开了。迷人的食物香气没消散了,随地流淌的厨余废水被清除了,故事结束,人员散场,真正市井生活的气息,已经被纸醉金迷的气息给扑灭了。魔都想把我们都收进玻璃球里,玻璃球里四季如春,不用吃喝拉撒,没有生老病死,每个人都穿着华贵的衣衫,嚼一颗维生素ABCSEFG的代餐片。

  我靠在公交车的玻璃上,听着手机里播着的《散了吧》,居然开始羡慕老爸口里,烫着爆炸头,穿着花衬衫喇叭裤,骑着永久牌单车,扛着四喇叭上街的日子。

  散了吧/认了吧/算了吧/放了吧/痛不怕/心不假/缘好短/人好傻。

  车辆转弯,那熟悉的十字路口,唤醒了我的记忆。大概我幼儿园的时候,马路拐弯角开的一家馄饨摊。那家人姓许,三十年前就来上海打工了,家里有三个小孩——大姐春华、二姐夏花、三弟秋实,我并不知道这三个各差一岁的小孩是老板娘花了多少辛苦养下来带大的,那时候的人,对于女人的奉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许家只做早市和午市,早市点心五花八门,基本是魔都常见的油墩子、油条、包子、花卷、馄饨、粉丝汤一类的;午市只卖菜饭骨头汤,小菜按照菜场价格做六七样,一盆一盆得码在保温玻璃柜里,常见的菜是红烧排骨、红烧鸡腿、素鸡、番茄炒蛋。老板娘心疼老板,让他多睡一会儿,老板则照顾老板娘,让她多休息一下。到了晚上,时间要留给三个孩子,一家人八九点就早早睡了,凌晨三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馄饨摊室内灯光昏暗,地方狭小,正是现在勒令关张的范本,馄饨摊室外搭了个偌大的棚子,塑料雨布为顶,金属架作为支撑;只有室外坐满了,客人才会心不情愿地去室内坐下。

  来这里吃早饭的除了像我一样的学生外,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他们穿着形形色色的衣服,说着各地的方言,关心着不同的时事,我梳着小辫儿,拿着包子和豆浆,穿梭在他们不同的世界间,像一根小小的豆芽菜。

  我最喜欢雨过天晴的时候,老板娘拿着一根大木棍,踮着脚尖,边喊“雨来了——”边去捅塑料大棚,水顺着倾斜的角落哗啦啦地落了下来,就像瀑布一样壮观。

  小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顿早餐的仪式感,几乎就是一家三口稀疏平常地下楼,朝老板娘打个招呼——“小馄饨两碗、大馄饨一碗。”

  “好嘞——”

  现在才知道,一家三口能在一起吃饭,就是一种幸福。

  许家的馄饨是用小锅煮的——时间过了太久,我几乎无法叫出那锅的名字——只依稀记得它的外壳是景泰蓝颜色的,圆圆的、矮矮的,锅把手是金属的两个方扣,每次上菜时,都需要用蒸锅夹端上来,一次只能端一锅,特别有趣。

  他家小馄饨的馅儿被皮儿裹得四四方方的,看起来肉馅很多,则一口下去都是皮儿,作为一个喜欢吃馄饨皮的人,我钟爱这馄饨的包法。老板娘馄饨包得极快,筷子三下五除二一秒一个得包着,小馄饨滚在篦子里,像一群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