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9章 三处着手点(1/4)
诡三国</a>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一句俏皮话,或许在后世当中是很多人少年时代的记忆。回过头想想,将小学换算成为童生,中学换算成秀才,大学堪称举人,然后研究生算是进士……
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违和感。
考试的内容变化了,但是格局么……
后来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不能听那些所谓的教育砖家忽悠,开始强调专科专业专能,但积攒几十年下来,甚至是从封建王朝千年遗传下来的惯性,又哪里是一时半会能改动的?
没看见依旧有高考考了十几年的?
虽然说对于个人来说,完成梦想怎么做都可以,但是从客观角度资源的立场来看,这么做其实是在浪费人生的资源,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将这个劲头用在某一项事业上,成功之前的一万个小时,恐怕早就满足了。
算不算一种浪费?
后来的封建王朝为什么要科举?
一个是科举的确能够打破门阀和世家的控制,让更多的寒门和黔首能够进入皇权的视线当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举也同时维护着儒家的地位,因此孔子的地位才越推越高,甚至有什么“人死为大”这样的普遍社会道德公理出来,是应该尊重死者,但是同样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能因为某人生死与否,就改变这样的标准,忽略原先的对错。
孔子死了吧?
所以孔子身上全是优点,缺点么,为死者避讳一下也就没了……
客观最为重要。
世界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强大到可以依靠意念便能修整地球的程度,很多事情依旧要依靠更多的人,更多的具备一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人来共同完成。
而农学士和工学士,便是斐潜在这个方向上踏出的第一步。
科举是不错,但是可科举的副作用也非常的大,既然是后世的灵魂,为何还要选一个明知道结果不怎样的路来走?为什么不能走出一条新路?
农耕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农耕。
但是问题是,在儒家体系之下,愿意站在上面唱高调大声吆喝的人很多,而真正愿意弯下腰来进稻田当中人很少。毕竟死读书,读死书更容易获取想要的那些功名利禄,而弯腰刨地能获取多少利益?
工学也是如此。
工具改良,科技提升重要不重要,很重要,但是封建王朝当中的这些掌权儒家子弟依旧是该吆喝的时候绝对不含糊,但是一旦触犯到其利益的时候,该一把火烧了的,依旧一把火烧了眨都不眨眼。
因此,农业和工业的权柄,能交给一门心思只想着当官的儒家么?
显然不可以。
那么农学士和工学士,就是斐潜整体社会体制改良计划当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着手点了。
枣祇和庞统沉默着,似乎也在思索着斐潜提出的相关话题的可操作性,半响之后枣祇说道:“若是收取学费,会不会让贫寒之士更难以由此而进?”
斐潜点了点头说道:“子敬考虑的有道理……农工之学,原本之意确实是为了让寒门以及黔首有一条路子,但是并不能因为如此,就将这两条路变成了应该给他们的福利……嗯,就是免费且应该给他们的东西……我们应该奖励勤奋且有天赋的人,而不能简单的鼓励一味的勤奋却依旧什么都不会的人……”
后世什么范进中举的丑剧,绝对不能再次重演。死读书就能获取功名利禄,死背书便可登堂拜相,会害死多少人?在汉代,这个时间点上的知识很繁杂么?农学工学有像后世那么细微深刻么?三年时间如果还不能学会,只能证明两件事情,要么学的时候不用心,要么实在是没这个天赋,那就不要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了。
战场之上是靠生死搏杀出来的道路,学海之中不也应该如此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一句俏皮话,或许在后世当中是很多人少年时代的记忆。回过头想想,将小学换算成为童生,中学换算成秀才,大学堪称举人,然后研究生算是进士……
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违和感。
考试的内容变化了,但是格局么……
后来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不能听那些所谓的教育砖家忽悠,开始强调专科专业专能,但积攒几十年下来,甚至是从封建王朝千年遗传下来的惯性,又哪里是一时半会能改动的?
没看见依旧有高考考了十几年的?
虽然说对于个人来说,完成梦想怎么做都可以,但是从客观角度资源的立场来看,这么做其实是在浪费人生的资源,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将这个劲头用在某一项事业上,成功之前的一万个小时,恐怕早就满足了。
算不算一种浪费?
后来的封建王朝为什么要科举?
一个是科举的确能够打破门阀和世家的控制,让更多的寒门和黔首能够进入皇权的视线当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举也同时维护着儒家的地位,因此孔子的地位才越推越高,甚至有什么“人死为大”这样的普遍社会道德公理出来,是应该尊重死者,但是同样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能因为某人生死与否,就改变这样的标准,忽略原先的对错。
孔子死了吧?
所以孔子身上全是优点,缺点么,为死者避讳一下也就没了……
客观最为重要。
世界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强大到可以依靠意念便能修整地球的程度,很多事情依旧要依靠更多的人,更多的具备一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人来共同完成。
而农学士和工学士,便是斐潜在这个方向上踏出的第一步。
科举是不错,但是可科举的副作用也非常的大,既然是后世的灵魂,为何还要选一个明知道结果不怎样的路来走?为什么不能走出一条新路?
农耕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农耕。
但是问题是,在儒家体系之下,愿意站在上面唱高调大声吆喝的人很多,而真正愿意弯下腰来进稻田当中人很少。毕竟死读书,读死书更容易获取想要的那些功名利禄,而弯腰刨地能获取多少利益?
工学也是如此。
工具改良,科技提升重要不重要,很重要,但是封建王朝当中的这些掌权儒家子弟依旧是该吆喝的时候绝对不含糊,但是一旦触犯到其利益的时候,该一把火烧了的,依旧一把火烧了眨都不眨眼。
因此,农业和工业的权柄,能交给一门心思只想着当官的儒家么?
显然不可以。
那么农学士和工学士,就是斐潜整体社会体制改良计划当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着手点了。
枣祇和庞统沉默着,似乎也在思索着斐潜提出的相关话题的可操作性,半响之后枣祇说道:“若是收取学费,会不会让贫寒之士更难以由此而进?”
斐潜点了点头说道:“子敬考虑的有道理……农工之学,原本之意确实是为了让寒门以及黔首有一条路子,但是并不能因为如此,就将这两条路变成了应该给他们的福利……嗯,就是免费且应该给他们的东西……我们应该奖励勤奋且有天赋的人,而不能简单的鼓励一味的勤奋却依旧什么都不会的人……”
后世什么范进中举的丑剧,绝对不能再次重演。死读书就能获取功名利禄,死背书便可登堂拜相,会害死多少人?在汉代,这个时间点上的知识很繁杂么?农学工学有像后世那么细微深刻么?三年时间如果还不能学会,只能证明两件事情,要么学的时候不用心,要么实在是没这个天赋,那就不要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了。
战场之上是靠生死搏杀出来的道路,学海之中不也应该如此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