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二百零七章 势(3/4)
是萧绎的便宜小舅子,其几个外甥在鄱阳过得好好的。
  将来若有人浑水摸鱼要“复梁”,王琳的可能最大。
  还有曾为湘东王故吏的王僧辩一系,但王僧辩代表着荆襄豪强的利益,其女婿杜龛,就是荆襄豪族代表。
  这些人既然能在过去抛弃萧梁,将来抛弃李楚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两座“山头”,代表着故梁的“前朝余孽”,现在虽然臣服新朝,却只是臣服于李笠个人。
  如果将来新君镇不住,这两座“山头”,浑水摸鱼不是不可能。
  至于起于岭表的陈霸先一系,成员多为边地豪强,不为建康“上流阶层”看重。
  随着陈霸先的去世、李笠对诸将的任用,这一派系已经不成气候,但是“少主”陈昌还在,若李氏皇族无法镇住局面,这些人会不会把陈昌立起来呢?
  此外,还有利益受损的侨姓士族,还有故齐文武,以及利益同样受损的河北士族。
  这些利益群体或“山头”,如今看起来老实,无非是楚国如日中天,大势已成。
  可一旦出了淝水之战的那种大惨败,导致皇帝直属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动摇国本(李笠建国的资本是军队),那可就会“人心思变”。
  所以,灭齐时,李笠亲自“带队”,并让各派系将领可劲刷军功,算作是这些故梁官员在新朝的前途保障。
  但灭周,必须得李笠的嫡系来办。
  而且,宗室和皇子,必须有份。
  李笠安排梁森取益州,是加强元从故旧的地位;让侄子李昕取梁州,是给宗室“加分”。
  取关中这最重要的事情,得是皇子来。
  却绝对不能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楚国(李家)的势。
  那么,不管今年还是明年发兵攻周,该由哪位皇子来挂帅呢?
  是嫡次子,还是,庶长子?
  毕竟,立下如此大功的皇子,声望必然大涨,理论上会对皇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这个问题,李笠不可能和皇太子商量,也不好找大臣议论,只能自己拿主意。
  毕竟,皇太子(未来新君)的“势”,也不能受影响。
  。。。。。。
  下午,李笠拿着“作业”,和儿子李旿讨论历史:前秦国君苻坚的败亡。
  后世闻名的淝水之战,是苻坚的命运转折点,在此之前,苻坚的“势”如日中天,在此之后,日薄西山。
  苻坚宽待降将、亡国宗室,为何被人恩将仇报,为什么突然就“众叛亲离”,为何会“好人没好报”?
  李旿对此作了回答,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李笠看过之后,觉得儿子的分析不错。
  李旿的看法:一,苻坚的根基不稳,甚至被本族(氐族)贵族抵制。
  首先,苻坚是靠政变得的皇位,这就导致本族贵族中反对者不少。
  其次,苻坚任用名臣王猛,进行各项改革,明显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
  二,由于原因一,苻坚便引入外族降将姚苌(姚苌为羌人)等,亡国宗室(燕国慕容氏),掣肘本族贵族。
  并故意把本族贵族外放地方,名为镇守要地,其实就是避免这帮贵族聚集京城搞事。
  三,同样因为根基不稳,所以苻坚急需建功立业,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加强皇权。
  灭晋国,统一天下,这样的声望,是最高的。
  与此同时,若打下江南,可以把江南的土地以及百姓,分给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安抚人心。
  所以,苻坚必须御驾亲征,攻打晋国,维持国内的政治平衡,谁也拦不住。
  赢了,他的“势”就彻底成了,接下来,就能从容布局,化解国内各种矛盾。
  但是,淝水一战,秦军惨败,苻坚的“势”断了,那就必然落得“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因为房内只有父子二人,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