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一百八十七章 诱之以利(2/3)
封落脚的人们,以找工作的机会。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应募的人,其本人,或者家属(如果有的话),可以转到“廉租坊”居住,离开“安居坊”。
  或者,外来者可以在五日时间,自己去找工作,然后搬出去。
  也可以凭借用工证明,将自己和家人在“安置坊”的住宿时间,延长至十五日。
  于是,来外人口进入开封的第一步(有地方住,有活干),顺利结束,官方的引导工作完成。
  但是,制度若仅此而已,就会有不少漏洞。
  李笠看了一上午,对码头处的“外来人口分流工作”很满意。
  这项制度的宣传做得不错,运渎沿途各码头也做足了“预热”,所以许多抵达开封码头的人们,都知道去登记处登记,有钱拿,有蒸饼领。
  小吏们并不用四处奔走,就能轻松引导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到登记处前登记。
  登记处前排起长龙,男女老少们依次领食物和钱,通关后进入安置坊,开始在开封的新生活。
  如此一来,小吏们其实就起着维持秩序的作用,不用“念经”。
  用利益来引导人们接受管理,这就是解决办法的另类思路,当然,前提是财政撑得住。
  并且要有多项措施,堵住漏洞,譬如:
  会有人反复冒充“新来的”,不停领取免费食物和安置费,并利用各种漏洞,在“安置坊”里混吃混住。
  甚至,会有人专门组织一个“团队”,通过组织大量“外来者”去码头登记处冒领食物和安置费来发财。
  一人登记后过关,可领三十文,事后,组织者和过关者对半分,再分五文给其他参与者,剩下十文,入组织者钱袋。
  若一天组织三百人过关,组织者就能净赚三贯。
  以此暴富不太可能,但轻松赚点外快,还是可以的。
  所以,如何鉴别外来者到底是第一次来开封,还是反复来?
  如何避免那些明明在城中有住处,却要冒充初来乍到者去领安置费、占便宜的行为?
  李笠收起千里镜,慢慢喝茶。
  这个时代没有互联网、电脑、摄像机、照相机以及各类识别软件,要想在码头这种客流量巨大的地方,有效、高效甄别一个人的真实身份,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过,部分做到,还是有办法实现,而且应对措施很简单。
  譬如,登记处发的铜钱,是特制的铜钱,并非“贞元五铢”,只能在安置坊内使用,购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
  对于真正的初来乍到、没有地方住以及工作的外来者而言,他们人生地不熟,有了免费吃住,很不错,这种限制并没有什么不便。
  至于骗吃骗喝的混子,去街边扮乞丐行乞骗钱,都比在安置坊内混日子骗几个特制铜钱好得多。
  人钻制度漏洞的动机,无非是以此牟利,当牟利收获高于钻漏洞成本时,亏本的生意,自然就没人做了。
  李笠一边想,一边喝茶,杯中茶喝完,下意识说了声:“倒茶。”
  说的是鄱阳话,毕竟他和正室黄姈、“首席侧室”赵孟娘都是鄱阳人,家里(宫里)常用语是鄱阳话。
  很快,有人为他斟茶,对方那一双修长、白皙的手,以及可以用“晶莹玉透”来形容的手指,让李笠看了只觉赏心悦目。
  “陛下请用茶。”
  这口音,可是地道的鄱阳话发音。
  李笠拿起茶杯,慢慢喝茶,觉得不错,赞了一声:“不错啊,这茶泡得不错。”
  随后觉得不对劲:今日跟着出宫的宫女,并不是鄱阳人。
  宫里多有鄱阳女子担任宫女,“做工”三五年便可回去,因为有了宫中工作的经历,有了见识并知道许多规矩,这些“离职宫女”嫁人时不愁嫁不到好人家。
  李笠转头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