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一百二十五章 体制(2/4)
就是宽纵宗室、权贵、高门子弟,尽可能避免内讧。
  朝廷给他们舒舒服服过日子的特权、待遇,甚至违法乱纪都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处罚,以此换得一团和气。
  这一办法,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加上梁武帝寿命长,所以在其治下,南方迎来了近五十年的和平,国力大幅上升。
  但是,一片繁花似锦的表象下,是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富贵人家的生活穷奢极欲,寻常百姓被压榨得痛不欲生。
  与此同时,人才选拔体制虽然有所改进,但九品中正制还在起作用,许多寒族和地方豪族,根本就没有入仕、升迁途径。
  即便入仕,也是流外官,想做流内官而不得,可那些高门士族子弟,凭着出身、门第,出仕就是流内官。
  武人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立军功,也不过得个低班秩的杂号将军,而世家子弟,骑不得马,射不得箭,一出仕,起家就是高班秩的将军号。
  如此不公,导致地方豪族以及寒族产生不满情绪。
  当地方豪族、大量寒族发现在体制内,无法争取自己的利益和前途时,当大量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劳役压得喘不过气时。
  当宗室欲壑难平,不满足于各种特权待遇时,梁国的国内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人心思乱。
  宗室希望乱,自己才好更进一步,坐上那个位置;
  地方豪族、寒族希望乱,自己才有机会接近权力中枢,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百姓希望乱,希望那些骑在他们头上吸血吃肉、作威作福的人上人,全家都死在战乱中。
  人心思乱,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被某个突发事件引爆。
  所以,侯景以不到一千残兵入梁,造反后却能够迅速南下,攻入建康。
  围困台城时,已经拥兵十余万。
  而勤王大军虽然兵力更多,但表现极其拉胯,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有人希望借助侯景这把刀,干掉皇帝、皇太子,干掉中枢,自己才好浑水摸鱼。
  所以,不是侯景能打,否则当初侯景坐镇河南、拥兵十余万时,怎么连淮水都过不了?
  是因为他才有不到千余残兵,在梁国国内那些心怀鬼胎的派系看来,就是一把用完便扔的杀人刀。
  侯景能在短时间内,兵力从不到千余,瞬间膨胀到十几万,并围了台城,是因为梁国国内无数对现状不满的人,把侯景送到建康城下的。
  “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历代都是如此。”李昉把论据列了一通,给出论点:
  “高门士族把持着人才选拔途径,以武晋升的渠道又很难走,导致地方豪族和寒族子弟在体制内看不到入仕、升迁的前途,就只能另辟蹊径,选择投机。”
  “高风险高回报的投机,就是造反、政变。”
  “地方豪族撺掇外镇的宗室造反,寒族出身的佐官佐吏鼓动府主造反,甚至大量不得志的士族,也撺掇某位皇子、宗室夺位。”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高额的回报,成为新朝或者新皇帝的肱骨之臣,实现人生的大跨越。”
  “当国内局势稳定时,这些人没有机会,所以,他们选择投机,人心思乱。”
  “这才是病灶,体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历代总是摆脱不了的噩梦,宗室残杀,地方和中枢不断内战。”
  说了一番,李昉对父亲所开出另一个治病药方夸赞起来。
  朝廷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分士、庶两榜,给了士、庶子弟一个公平的入仕渠道,之后的晋升,也不在看中门第,而是看重政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得了书、读得好书,于是,朝廷又给了“武”这条通道。
  凭军功可以入仕,且文武可以转换,缩短将军号的阶梯,无军功不得封爵,一些列措施,使得寒族以及根本不识字的平民,有了体制内稳妥的“卖命”升迁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