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前车之鉴(2/3)
辽国一个措手不及,幽州守军面对突然杀来的宋军,只能坚守待援。
  但是,宋军围攻幽州城,迟迟不下,反应过来的辽国立刻调动大军南下,来得很快。
  这个时候,宋军就面临一个选择:是优先攻城,还是优先打援?
  赵光义表示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即攻城,又打援。
  反正来都来了,那就攻下幽州城,顺便把辽军主力解决,一了百了。
  敌军逼近幽州城,他调集预备队攻城,自己亲自带兵去拦截来袭辽军,战斗在高粱河一带爆发。
  结果赵光义打了败仗,落荒而逃,一度“失联”,并导致攻城宋军腹背受敌而崩溃,引发全军溃败。
  有赵光义这个“前车之鉴”,李笠谨记“全都要”的教训。
  所以此次出征前,就下了决心,收拾突厥人后,拿下恒安即可,不可贪功冒进。
  让将士们有充足的时间调整状态,以最佳的士气,进行事关国运的大决战。
  虽然他的军队有秘密武器——火炮,但是野战时骑兵未必稳赢。
  一旦在晋阳面对齐、周联军时,骑兵交战败北,从北边迂回、孤军深入的楚军,面对纠缠不休的敌军骑兵,如何能从容退回去?
  反正时间在他这边,没必要急。
  父子俩又说了一些事,李时问:“父亲,接下来,草原这边,怎么办?难道要扶持那些参战的部落,在草原上壮大么?”
  李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有没有听过《阿那瓌》这首歌?”
  “没有。”李时摇摇头,他知道阿那瓌是柔然可汗,而阿那瓌被突厥打得兵败身亡后,柔然汗国没几年就灭亡了。
  李笠笑起来:“你没听过也正常,毕竟,这是五十年前的洛阳民歌。”
  说完,他唱起来:“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
  唱完后,李笠讲解这首歌的由来。
  五十年前,元魏正光元年,魏国的心腹大患柔然汗国出事了,可汗郁久闾丑奴被杀,而可汗的弟弟、儿子和宗室为了夺位,爆发战争。
  丑奴的一个弟弟郁久闾阿那瓌,在内讧中败北,仓皇南下,投奔魏国。
  魏廷对此很重视,隆重迎接这位“柔然王子”入京。
  阿那瓌抵达洛阳时,官方的迎接场面极为盛大,引发全城轰动。
  洛阳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围观入城的“柔然王子”。
  当时就出现了一首诗歌《阿那瓌》,描写这番盛况。
  次年,其族兄郁久闾婆罗门在内战中获胜,成为可汗,却被高车所败,走投无路,也来投靠魏国。
  于是,柔然贵族们迎接阿那瓌回国做可汗。
  魏国乐见这个受了自己恩情的“柔然王子”回国继位,于是,阿那瓌回国,成了柔然可汗。
  不仅如此,魏国还大力资助阿那瓌,赠送各类兵器、衣物、马驼、牛、羊,还有大量粮食,以及粮食种子,协助阿那瓌坐稳可汗之位。
  又击败试图叛逃、自立的婆罗门,为阿那瓌除去心腹之患。
  正光四年,柔然国内发生饥荒,阿那瓌率众南下,到魏国边境“逃荒”、“就食”。
  魏帝不顾大臣劝谏,允许阿那瓌率众驻扎在北境六镇的柔玄、怀荒二镇之间。
  又派宗王元孚出使,安抚阿那瓌。
  结果,元孚被阿那瓌软禁,随后,柔然大军呼啸南下,大肆抢劫,直达平城。
  魏帝随后派大军讨伐,柔然人带着抢来的粮食、财物、牲畜、人口北归,一溜烟跑了三千里,导致魏军无功而返。
  魏国边境遭此大难,愈发凋零,而本就生活困苦的六镇军民,受此劫难,难以为继。
  柔然国内的饥荒是因为气候引起,六镇地区自然也受影响,穷苦军民家中粮食不够吃了。
  而朝廷不体恤,镇将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