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四章 十字路口(续)
去。

  眼前这条汉水河谷道路,古来就有,然而,数百年来争夺汉中的战争,外来者的行军路线,基本上都是由关中入蜀,很少从襄阳方向西进。

  即便是盘踞蜀地的势力对外出击,也基本是往北走,入陇右或关中,很少派主力沿着汉水东进,入荆襄之地。

  原因就在这条路不好走,过于狭长,一旦中途受阻,就会失了先机,对方完全有时间从容调兵堵截。

  正是因为如此,己方才有机会出其不意,先攻汉北地区的穰城等地,吸引魏国从关中调兵东进。

  与此同时分兵西征,收复东梁州,再看有无机会收复梁州。

  如此时机,若错过了,可能就再没有了。

  王琳转回大帐,却见梁森和彭均候在帐外,他赶紧说:“不知二位将军等着,失礼,失礼了。”

  三人私交不错,彭均还是王琳的“生意伙伴”,所以场面话不多说,很快说起正事。

  “方才使者回来,说李迁哲举棋不定,恐怕,是想要左右逢源。”

  王琳将消息说出来,梁森和彭均交换了眼神,说:“不如,我们率骑兵先行,增援前锋”

  王琳摇摇头:“不可,李迁哲若真的首鼠两端,加上城里有魏军驻扎,必然会关门自守,二位的骑兵没法攻城,只会白白挫了锐气。”

  “安康之战,无需劳累二位,接下来抵御魏军反扑,以及可能的收复汉中,才是硬仗,届时,就要靠二位冲锋陷阵了。”

  彭均回答:“既如此,那我们就厉兵秣马,等着打硬仗”

  于公,梁森和彭均是李笠的部下,于私,两人是李笠的同乡好友,按说不该在王琳帐下听令。

  更别说,两人是率领骑兵助战。

  王琳很清楚,这些骑兵,可都是李笠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些许家底。

  数量不多不少,却很珍贵。

  李笠之所以如此安排,当然另有缘由。

  官军收复江陵、襄阳,实际上已经收复了荆、襄二州,这也是天子想要的结果。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是见好就收,还是见机行事

  为此,将帅在襄阳有一番商议。

  涉及机密,参与的人很少,而屡立大功的李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

  权衡利弊之后,主帅、江夏王萧大款,实际负责军务的王僧辩,和主要几位将领,认可了李笠提出的策略。

  并立刻付诸实施。

  作为该策略的提出者,李笠同样肩负重任,需要带兵出击,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

  王琳承担了西攻安康的任务,他觉得相比李笠要冒的风险,自己西征路上要承担的风险小得多。

  因为种种原因,李笠出击无法带上骑兵,却又不想让梁森和彭均作壁上观,于是让两位率领骑兵给王琳助战。

  既是帮忙,也是磨练。

  王琳知道这是绝对的信任,李笠相信他不会肆意挥霍、吞并这支骑兵,感慨之余,也佩服李笠的胆气和果断。

  就打仗而言,毫无疑问,李笠是个“大胆狂徒”,却又胆大心细。

  这个疯狂的策略,如同一场豪赌,风险很大,可一旦成了,那可不得了。

  可称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