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五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授。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徐言对四书五经极有研究,虽然比不了那些专业的国学教授,但也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

  在他看来大明朝的科举虽然明面上考的是四书五经,实际上还是考的理解分析能力。

  光是把四书五经背下来是不可能考出成绩的,别说举人进士了,就是秀才都别想。

  徐言曾经看过不少明代状元的文章,那逻辑思路十分的清晰,绝非死读书的庸才能作出的。

  两世为人,徐言的优势在于他看过许多优秀文章范本,且总结能力极强。那么他现在要做的不是扫文扫题,而是归纳总结。

  徐言翻开案头的《四书章句集注》,上一次看到了《大学》。

  便说这段最为经典的段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寥寥数语,讲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明德,先格物。

  什么是格物?有人说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有人说是摒除物欲。虽然此中有学术之争,但徐言只会认可前者,即探究事物的道理。

  为什么?因为朱熹他老人家这么看,且作了批注。

  换言之,科举名义上考的是四书,实际考的是四书集注。如果由着自己的见解来破题写文章,很可能写跑题。

  而最简洁最便捷的方法便是看朱子他老人家怎么看待圣人之言,再顺着这个角度破题。

  故而徐言决定按照前世他做学问的方式来温书,即归纳各个要点进行串联记忆。

  这样一来不但学习效率能够大大提升,各个知识点间也会融会贯通。最重要的是在总结的过程中,徐言发现朱子对四书不同部分的理解是可以合并的。而这些合并的点是很可能出考题的。毕竟到了嘉靖朝可以直接从四书原文拿来出的考题基本被前人出的差不多了。如今大多数的考题都是截搭。何为截搭?比如上句出自《孟子》,下句就是《中庸》里的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一道题,其实也是有着联系的,那就是朱子的见解。

  徐言的归纳合并可以很好的预测截搭题出题方向,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是极为有效的。

  这样固然是有些投机取巧,但为了考取功名徐言也只能功利一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