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9章 酒糟蒸酒(2/3)
不适。在家里歇了一天,今日没什么大碍了。”

  “那便好,那便好。”韩练一边说着,一边放下肩上担子。

  杜循帮着把酒糟卸下,韩练便就告辞离去,再三挽留也是不肯。

  看着韩练离去的背影,杜循道:“这老儿是个知情知趣的人,知道我们蒸酒他不宜在旁观看,一卸下酒糟便就走了。他的心里清楚,倒是可以深交。”

  母亲在一旁听见,笑着道:“前两月我们家里靠卤羊蹄为生,在他店里不知卖了多少,从来没出过差错,不比别的人家。韩家人是极好的,又有什么信不过?”

  杜循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自受了这一番刺激,性格变了许多。杜家耕读传家,进京之前杜循自恃自小熟读诗书,颇有些自命不凡的意思。经过落榜的打击,又一场大病,数次生死关前徘徊,心中所想与以前已是大不相同。

  凡是读书的人,多自命不凡,尤其是过了发解试,无不想着进京金榜题名,从此改变命运。等到真地进了京城,见了无数与自己一般的举子,再看过别人写的文章,才明白自己是井底之蛙。每榜进士都以开封府的举子登科的最多,除了天下人才荟萃之外,那里的读书人眼界开阔也是重要原因。像杜循这种小地方的举人,天然在见识上差了不只一筹,文章的立意就比不上别人。

  经了这一次大难,杜循明白,自己再去考几次也是一样的结果。除非离开家乡,到两京那种人才集中的地方游学几年,长一长见识,弥补以前所学的不足。不然,科举这条路自己今生无望了。

  游学,赶考,交游,那都需要钱的,总不能做个乞丐到处流浪。钱从哪里来?杜循转头看了看旁边堆的酒糟,又看了看正在棚子里准备的儿子,暗暗叹了口气。现在自己一身病,只能靠儿子了。

  杜中宵到了棚子里,点了灶底的火,开始烧水。

  白酒蒸馏最重要的是酒糟,一切风味、香气都是从酒糟里来,而不是来自酒里。把锅里的水换成普通的水酒,一样可以蒸出白酒来,这就是他前世低档酒所用的串香法。用便宜的酒,配上高档白酒淘汰下来的酒糟蒸制,便就是档次稍差一些的酒。真正好酒的酒糟,可以数次使用,酒的档次依次降低。

  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多讲究,只要酒够烈就好,什么风味、香气都是次要的。白酒是个新生事物,只要有人喜欢那种火辣的感觉,便就不愁卖。

  水烧开了,父亲和母亲一起过来帮忙,把两三百斤酒糟堆在了甑上。

  烧了一气,接酒口淅淅沥沥有酒滴出来。

  杜循上前接了一口,尝了之后点点头,才算放下心来。酒味算不上好,但那种入口火辣辣的感觉却一点不错,正是昨天喝过的烈酒。

  杜中宵也尝了一口,皱眉头道:“这酒太辛辣了一些,欠缺柔和。酒初蒸出来味道不好,等撇过了这一两斤,再尝一尝看。”

  糟白酒带着些米酒的性格,口味相对柔和,不应该如此辛辣才是。杜中宵也是隐约有印象,蒸酒的时候最先出来的并不是好酒,难于下口。相对来说最先出的酒度数过高,应该陈上一段时间,再兑到其他的酒里才好。最后出来的酒度数又太低,一样质量不稳定,最好的是中间的那些酒。

  等了一会,再去接酒,尝起来果然好了许多。

  一直到午后,才把早上买的酒糟里的酒全部蒸出来,约莫有大半缸。杜中宵估莫了一下,大约有四五十斤的样子。两百多斤酒糟,便出了这么多酒,约五斤酒糟出一斤酒。

  把酒缸封好,看看西天的太阳已经恹恹地趴到了山顶上。

  此时的习惯是一天两顿饭,小户人家,还没有吃中午饭的习惯,杜中宵早已经适应了。

  中午不吃,晚饭吃得便格外得早,那边母亲已经准备好晚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