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4章 平 台(2/3)
了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决定——辞职考研深造,继续打磨自己。很显然,楚国基层政府并不是个令他满意的平台。他需要寻找适合自己更高的平台,而现在这个时候正是他要把握的机遇。如果错过,可能以后将再也没有机会。如果时光在李斯身上再流失几年,他可能不会再有动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年轻正是他的本钱,也是他最大的机遇。改变命运有很多种可能性,此时就应该抓住时间和机遇,迎头而上,奋力拼搏。

  他毅然而然的辞掉了自己的公职。

  他知道,要找到更高的平台,单凭自己现在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为此时的他没有核心技能,也没有优质的人脉资源。他要去寻找最好的老师,学最好的本领。

  他来到了齐国。

  齐国有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术非常出名,这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各国顶尖人才都曾纷纷远道而来,聚拢于此求学问道。齐国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至周朝,这里曾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变得文明富强。当时的分封,并不是像如今这样,给你一张文书,你就可以走马上任,那里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机构和人员在等着你。你去到那里,也没有前任给你详细介绍,一一交接。你去到的这个地方,很可能是个充满敌意、充满风险的地方。姜太公带去的是一帮兵马,以及先进的统治管理技术。后来齐国发展最快,文明程度最高,经济军事都比较发达,也是最早称霸的国家。

  此时,齐国在首都临淄创办了一个国际性学术论坛,里面研讨的都是时下最为热门的话题,比如政治、军事、哲学等等这些精英分子最感兴趣的话题。这里言论自由,没有禁区,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说。很多人在这里讲学,也有很多人在这里辩论。他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最新的知识。

  这个地方叫做稷下学宫。李斯慕名而来,找到了当今最为盛名的顶尖大师——荀子。当年,荀子也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这里求学,一呆就是20多年,接触了各种学派的专家学者,后来还成为了这里的校长。他各学派都曾领教过,都很熟悉,而且都有研究,可谓是集大成者。有人说他是儒家,也有人说他是法家,但其实他各派都沾边,但各派都不是。

  荀子自认是属于儒家。性本善和性本恶,是当时的主流论战焦点。儒家先师孟子认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所以国家可以通过教育去引导;但荀子却提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所以国家要通过法制去抑制。也正因如此,荀子才这么不被儒家待见。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以礼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和法家一直争论的话题。

  李斯得到了大师荀子的亲授。在求学的这段时间,他接触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统治技术和理论思想,也结识了一群最聪颖的年轻精英分子。

  学成之后,李斯又面临了选择平台的问题。在这么多国家之中,应当选择哪里作为自己的平台?

  他衡量了当时七个国家,最终选择了秦国。因为他认为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可以吞并天下。

  当时各国都没有国民政治教育,他们的子民也并不以自己的国家为傲。很多知识分子甚至背离自己的祖国,投靠他国,并带领军队攻击自己的祖国。或许,他们并没有祖国这个概念。虽然大家的言语相同、习俗相同、衣冠相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共同体。对贵族而言,国家即是国,也是家。而对平民而言,国家就只是国,而非家。在李斯的观念里,楚国只是楚王和他家族的财产,他不需要对楚国忠诚。(所以战国时期,投奔他国的很多都是平民,而对国家忠诚的多数是贵族,比如屈原——即使对祖国感到极端失望,也从未想过要逃离到其他国家。)

  李斯毅然选择了秦国,投靠秦国当时的实际主政者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后又顺利进行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