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失孤(1/3)
职场就像一盘棋,每个人都是这盘棋当中的一颗棋子。兵卒过河、红马黑炮,全在下这盘棋的人运筹帷幄。
多数时候,北江晚报社还是一片祥和。至少在于崇明看来,有一个道理颠扑不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
骆河村的事件,只是报社每天工作节奏中的一个插曲,一个音符。一首歌,不可能永远只有一个音符,跳过去了,才会有更优美的旋律。
向北很快恢复到原有的轨道中去。他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
“大家报一下这周的选题吧。”
每周一上午,北江晚报社的总编室会召开选题例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让每个记者报一下本周的报道计划。向北是政文采访组的主任,组里四个记者,所有成员的选题由他汇总,报给于崇明、陈露和曲长国。
“我们组这周的重点选题,是东津市的一个父亲。大家也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打拐是网上热点,大家对拐卖儿童犯罪恨之入骨,甚至有网民呼吁,对这类犯罪要施以重刑。这当然有些偏激,不过也能看出大家对这类犯罪的痛恨。”
“没错,今天有一家门户网站的头条也是这方面的新闻。”曲长国附和,他负责这一周的选题策划,每个人的选题质量如何,值不值得去做,都要先在他这里把把关,“东津市的这个人,有什么新闻点?”
“大家都知道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香港天王主演,其主题就是寻找被拐卖的儿子。不过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男一号的原型,就在我们北江省东津市。”
“这事你核实过了吗?确定是这个人?”于崇明插话。业务方面,他一向苛刻。这也证明了那句话: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但凡能成为领导,必然有过人之处。
“没问题,领导。”向北身后的一个年轻记者突然说道。
向北没有说话,等待这人补充。在这样的时刻,他更愿意多给年轻人表现的机会。
年轻记者叫张智尧,两年前入社。跟很多90后一样,张智尧脑子活、思路广,不怯场、表现欲强。这个选题,就是张智尧不久前去东津采访时,从采访对象那里搞到的线索。
虽然仅仅入社两年,向北明显感到这个年轻人的冲劲,这种冲劲不光是在业务,也是在职场。最让向北佩服的是,这人说话总能说到点子上,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努力与优秀,又不会让领导觉得反感,反而会在话语之间让自己的选题成为领导心目中的重点题目。
如今,张智尧和罗方伊都在自己部门,一个是新人,一个是实习。不过,向北总觉得张智尧的优秀与罗方伊有很大不同,罗方伊聪明且简单清澈,而张智尧的聪明中却多了几分圆滑与浮躁——任何采访总是蜻蜓点水,而对于稿子的营销却不遗余力。
“于总,我跟这个人聊过几次,他的经历与这部电影里男一号的经历基本一样。为了核实此事,我也联系到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果不其然,导演就是根据这人的经历拍的电影……”
“打算什么时候成稿?”于崇明打断年轻人的发言,相比于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表现欲,他更急于知道结果。从事媒体行业这么多年,于崇明心里很清楚,时效就是稿件的生命。
“下周完成。”张智尧也很干脆。
于崇明沉默。
“智尧,你的这个选题很不错,切合热点。不过,你刚才也说了,眼下网民对此类事件很关注,既然是热点,我们就要抢热点,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这条稿子你得往前赶。”曲长国很明白于崇明的沉默意味着什么,他恰如其分地为这种沉默进行诠释,又借机对张智尧的新闻敏感性给予肯定。
“这样吧,我们会后立刻启动这个报道,”向北见状赶紧救场,“智尧,你手头的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多数时候,北江晚报社还是一片祥和。至少在于崇明看来,有一个道理颠扑不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
骆河村的事件,只是报社每天工作节奏中的一个插曲,一个音符。一首歌,不可能永远只有一个音符,跳过去了,才会有更优美的旋律。
向北很快恢复到原有的轨道中去。他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
“大家报一下这周的选题吧。”
每周一上午,北江晚报社的总编室会召开选题例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让每个记者报一下本周的报道计划。向北是政文采访组的主任,组里四个记者,所有成员的选题由他汇总,报给于崇明、陈露和曲长国。
“我们组这周的重点选题,是东津市的一个父亲。大家也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打拐是网上热点,大家对拐卖儿童犯罪恨之入骨,甚至有网民呼吁,对这类犯罪要施以重刑。这当然有些偏激,不过也能看出大家对这类犯罪的痛恨。”
“没错,今天有一家门户网站的头条也是这方面的新闻。”曲长国附和,他负责这一周的选题策划,每个人的选题质量如何,值不值得去做,都要先在他这里把把关,“东津市的这个人,有什么新闻点?”
“大家都知道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香港天王主演,其主题就是寻找被拐卖的儿子。不过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男一号的原型,就在我们北江省东津市。”
“这事你核实过了吗?确定是这个人?”于崇明插话。业务方面,他一向苛刻。这也证明了那句话: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但凡能成为领导,必然有过人之处。
“没问题,领导。”向北身后的一个年轻记者突然说道。
向北没有说话,等待这人补充。在这样的时刻,他更愿意多给年轻人表现的机会。
年轻记者叫张智尧,两年前入社。跟很多90后一样,张智尧脑子活、思路广,不怯场、表现欲强。这个选题,就是张智尧不久前去东津采访时,从采访对象那里搞到的线索。
虽然仅仅入社两年,向北明显感到这个年轻人的冲劲,这种冲劲不光是在业务,也是在职场。最让向北佩服的是,这人说话总能说到点子上,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努力与优秀,又不会让领导觉得反感,反而会在话语之间让自己的选题成为领导心目中的重点题目。
如今,张智尧和罗方伊都在自己部门,一个是新人,一个是实习。不过,向北总觉得张智尧的优秀与罗方伊有很大不同,罗方伊聪明且简单清澈,而张智尧的聪明中却多了几分圆滑与浮躁——任何采访总是蜻蜓点水,而对于稿子的营销却不遗余力。
“于总,我跟这个人聊过几次,他的经历与这部电影里男一号的经历基本一样。为了核实此事,我也联系到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果不其然,导演就是根据这人的经历拍的电影……”
“打算什么时候成稿?”于崇明打断年轻人的发言,相比于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表现欲,他更急于知道结果。从事媒体行业这么多年,于崇明心里很清楚,时效就是稿件的生命。
“下周完成。”张智尧也很干脆。
于崇明沉默。
“智尧,你的这个选题很不错,切合热点。不过,你刚才也说了,眼下网民对此类事件很关注,既然是热点,我们就要抢热点,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这条稿子你得往前赶。”曲长国很明白于崇明的沉默意味着什么,他恰如其分地为这种沉默进行诠释,又借机对张智尧的新闻敏感性给予肯定。
“这样吧,我们会后立刻启动这个报道,”向北见状赶紧救场,“智尧,你手头的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