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二十六章 电影“皇帝”(2/3)
车以后,林海突然一拍脑袋,说道:“我终于想明白你为什么带上我了!”

  “为什么?”

  “你是想让我给你当翻译吧?”林海说道:“我的日语够好,熟悉电影的专业术语,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也不费劲,所以你才把我叫上。话说陈导你这样可不行,你得付我翻译费……”

  “你是这么想的?”陈楷歌似笑非笑的看着林海,肯定的说道:“你很紧张。”

  林海一僵,苦笑着说:“怎么可能不紧张?那可是黑泽明。”

  是啊,那可是黑泽明。

  如果电影圈是座金字塔,他就是站在塔尖上的那批人。看看那都是些什么人吧——卓别林、希区柯克、伯格曼,科波拉,戈达尔……可能你没看过这些人的电影,但是如果你找个电影学院的学生问问,就会知道他们代表了什么。

  ……

  林海觉得自己卷进了一个大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

  还不是因为他的剧本!

  如果历史不发生变化,陈楷歌后来会被冠以“中国的黑泽明”的称号。不管这顶帽子的含金量有多少,至少说明他的执导风格和黑泽明有某些共通之处。

  那么,陈楷歌是什么时候被人扣上这顶帽子的呢?

  答曰:《荆轲刺秦王》在海外上映后。

  那么问题来了,陈楷歌放弃了原先的剧本,在林海的忽悠下投向了商业片的怀抱,他还会被称作“中国的黑泽明”吗?或者说,黑泽明会怎么看待这个“类己”的导演的“叛变”?

  林海都能想到,陈楷歌怎么可能想不到,所以说,他带上林海的最大用意,恐怕就是挡刀。

  也许还兼有卖萌功能。

  黑泽明的年纪毕竟大了,万一因为看法不同气出个好歹,陈楷歌可担不起这个责任。至于说避而不谈新电影的事,那也不现实,也许陈楷歌还存着请教的心思呢。

  把锅推给林海就不一样了,老爷子总不至于和一个孩子置气吧?

  说实话,林海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

  ……

  黑泽明在日本被称作电影“皇帝”可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是因为他的坏脾气。

  黑泽明还在做副导演的时候,有次向公司提出改善摄制组的伙食,制作科表示同意,结果第二天盒饭照旧。

  他是怎么做的?他直接拿起饭盒,砸在了制作科科长的脸上!

  这还是副导演。当他成为导演,性格便愈发霸道。

  在拍摄《蜘蛛巢城》时,为了追求真实,黑泽明让真的神箭手去射主角;拍《战国英豪》时,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因为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镜头,他最后把人家二楼拆了;而在拍《德尔苏·乌扎拉》的时候,因为他嫌弃马戏团的老虎“目光呆滞”,摄制组不得不去西伯利亚捉了一只小老虎,花费大量津贴将老虎养大;他甚至不允许演员修改台词,连把“这真好吃”改成“这挺好吃”也不行……

  你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拍好电影,但是换个角度,也说明他是个典型的“导演中心制”者。

  ……

  何谓导演中心制?

  导演中心制,是以导演作为电影制作核心的制度,与之对应的是制片人中心制。

  直至今日(1998年),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影片执行的仍是导演中心制,所谓制作人只是一个头衔;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电影则普遍采用制作人中心制。

  很难说两者孰优孰劣。制作人中心制固然更适合市场化运作,但是也会削弱导演的权力,使得影片失去导演的个人风格和魅力。

  这里不讨论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一点——黑泽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