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773 一把老骨头(2/3)
无可逃。也是因此,虽然准葛尔部就算吞并掉了卫拉特部其他部族,最多也只有三万骑军,但他还是带上了将近多一倍的军队出征。

  出发之前,他当然有了解过准葛尔部的情况。

  原本准葛尔部族主要活动在塔城区域,北到准格尔盆地以上,南到伊犁区域,在准葛尔部的东面,主要是活动在乌鲁木齐区域的和硕特部。然而如今,准葛尔部已经吞并了卫拉特部的其他部族,势力范围大大增加。

  游牧民族虽然居无定所,但也是有迹可循,准葛尔部原本的牧场,明军肯定要去光顾的,还有准葛尔部原本的汗帐所在,塔城地区,也是要去的。

  洪承畴的策略,就是派前锋出甘肃,直袭准格尔盆地区域,然后进军塔城地区,主力则取乌鲁木齐区域,如果准格尔盆地发现敌人踪迹,就主力北上合围于准葛尔部,如果没有发现敌人,两军就在塔山地区汇合。到时候,就看情况,或者南下伊犁地区,又或者继续西进追击。

  大明原本最西的地方是永乐四年修筑的哈密卫,控制哈密地区;但是,这个地方被吐鲁番多次侵占,和大明反复争夺。

  一直到大明嘉靖初年,大明朝廷原本就因为大礼仪之争内斗得不亦乐乎。结果得到哈密被吐鲁番又给夺去,于是,政治斗争就波及到了哈密这个事情上,党争不断,弹劾追究对头,屡兴大狱,许多大臣牵涉其内,捕杀甚多。最后嘉靖皇帝只好以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口实置哈密于不顾不了。

  因此,这个时候,大明实际势力范围最西是甘肃,再具体一点就是嘉峪关。

  这次出征,明军就是从嘉峪关出关,过哈密入新疆。

  哈密同样是新疆入关的必经之道,在丝绸之路上有“西域襟喉”之称。不过人口只有三千左右,实在是太贫瘠了,养不活太多人。

  明军前锋统帅是甘肃巡抚吕大器,领军一万五。此时,吕大器就站在嘉峪关城头上,看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关,心中不由得豪气万丈。

  此时的吕大器,已经六十多头,这个年纪,原本是不合适领大军出征了。不过如今天下太平,难得邻近地区发生了叛乱,有立战功搏一搏爵位的可能,吕大器便请旨,最终得以在洪承畴麾下听命,领到了前锋主帅的职位。

  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军队的装备都是不缺的。铁甲出关,非常地壮观,这让吕大器忍不住就吟了几首诗来应景。最后,在诸多将领的簇拥下,出关而去。

  在临出发前,洪承畴定下的策略,他是赞同的。如今的准葛尔部趁着冬季交通断绝的机会,吞并了卫拉特部的其他部族,这个时候,第一要务,肯定是要消化、彻底控制住其他部族的人口。

  吕大器和洪承畴的看法,都是觉得前期估计很难找到准葛尔部的踪迹。大概率在准格尔盆地以及乌鲁木齐地区都难以有决战的机会。

  这次的战事,对于朝廷大军来说,自然是速战速决的好,不过准葛尔部肯定不会让朝廷大军如愿。想到这里,吕大器就感觉有点腰疼,就算是坐在马车里,也不知道要走多少路,够受的了!但这辈子机会只有一次,也只有咬牙坚持了!

  …………

  嘉峪关到哈密,有一千两百多里,如果换成后世的话,高速公路上一脚油门,也就六个多小时,差不多半天时间就能到了。

  可在这个时代,哪怕吕大器所领的乃是骑军,也是走了十二天才到达哈密。

  明军到达这里的时候,哈密当地人很少,多是听到要打仗就躲出去了。朝廷大军倒也没有骚扰他们,立刻安营扎寨,准备在这里休整一天。

  之所以下这个军令,还是吕大器有点熬不住,感觉太累了。每天赶路,哪怕坐车上,这一路颠簸,老骨头也是够受的。当然,骑军也不能连续行军,必须要保持战力,必要的休整也是要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