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四百七十六章:信息高速公路(1/2)
读书四年,这老哥也是个狼人,读起书来拼命,还一路做到了学生会主席,每天放学就跑到西湖边上的一个公园,抱着书大声朗读,去教那些自学的人怎么发音,怎么说口语,大家共同提高。

  一来二去搞出了名气,人就开始多了起来。

  大三开始,马云就每天风雨不误,雷打不动的跑到西湖边上,去教人读英语,成了这一群人的老师,还组织这群人到街头上去跟外国人说话,为那些外国人免费提供翻译服务。

  这个举动,为马云赢来了海量的赞誉。

  这里是杭州,中国最大的女装产业基地,改革开放的桥头堡,90年代的杭州外贸兴盛到什么程度?

  比连云港强10倍。

  繁忙到什么程度?

  当时的杭州海关有个规定,外贸订单从申报开始,正规的流程需要三天,但杭州海关规定只能一天时间,就必须把所有的清关文件全部做完,第二天就必须发货。

  必须按照这个速度,当天的业务,必须要当天处理,要不然你拖一分钟,拖10分钟,单子就会积压成百上千,根本就处理不过来。

  厂家这边在抓紧赶工,清关文件必须要马上送到海关,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这时候杭州就出现了一种专业的送单员,骑着摩托车往返两地,为工厂主递送文件,这是中国最早的快递业。

  申通的创始人陈小英,和他丈夫,就是从两辆自行车开始,递送报关文件急送业务起家的。

  用自行车送快递,能送出一个中国500强?

  这个送单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外贸的鼎盛,导致杭州有着数量庞大的外国群众,这些人缺少翻译,杭州也缺乏专业的翻译人才。

  所以马云毕业之后,一边当英语老师,一边就开始兼职创业,在杭州成立了一个翻译社,将他以前的学生介绍给外贸公司,帮助他们谈单子,就是这么搞起来的。

  这样的经历,让马云还有另外一个本事,他对杭州的外贸非常了解,别人做外贸,都是一两件产品在做,做服装的做服装,搞电子的搞电子,搞塑料的搞塑料,搞玩具的搞玩具,偶尔跨界,做草席的不可能去卖钢材吧?

  总之各有各的门路,但也各有各的局限。

  马云到好,他是搞翻译的,几年的翻译经历,他接待过不知多少老板,促成过不知多少单子,什么都做过,什么都搞过,精通上百种商品,关键他还能找到货源,还能找到卖家,很多外贸公司的老总和工厂老板,遇到问题还经常来请教他。

  他对商品的认识是非常全面的。

  这才有了后来的阿里巴巴。

  推出国际站之后,成了杭州外贸界所有人的爸爸。

  高路讲得唾沫横飞,指手画脚,各种比喻,试图跟李麒麟和贾景元讲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可无奈,两人始终一头雾水。

  高路本身就是一知半解,他哪里说得清楚?

  范阳说道:“我来说吧,你把他理解为发传真。”

  一说传真,两人就有点明白了,现在的外贸公司为什么能够生存?主要是信息短缺,合作过一两次的外国客户,就懒得往中国跑了,需要什么,直接打国际长途到外贸公司,把需求讲清楚,需要些什么,在什么价格区间,这叫询盘。

  外贸公司找到货源之后,客户要看货怎么办?一般是先看相片,把商品的相片,价格,基本信息打印下来,给传真过去。

  大家谈妥之后,再发样品。

  完了之后还得签合同,做清关文件,这些都需要传真来解决。

  也是目前外贸公司最主要的办公方式。

  李麒麟点头道:“我有点明白了,这互联网就是拿来发传真的吧?”

  范阳说道:“对,但准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