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二六七 落单
子力气,在外面的尸群中,胡乱轮砸都能打倒一片,但也没听说哪个门派把这不长不短的铁棒当成看家本领的。这位“朝晖社”老大多半也只是个敢拼命的主,手上功夫就未必如何了得,打打丧尸还行,和他们这些武术高手来比,那就不够看了。

  以此心中瞧不起这位老大、不服气的人也有很多,但也有几位心思平和,不曾有“进取心”的社员。当中一位名叫冯梁山的,便习练过“武当松溪短棍”,松溪短棍又名虎尾鞭,是一路古老的内家秘传套路,其动作古朴无华,粗旷洒脱,一招一势,极重攻防,它融刀之迅猛,棍之活便,剑之轻灵为一体,具有以静制动,后发先制的显著特点。

  冯梁山虽只是向赵兴华讲解了一些使棍的技巧,却也让赵老大收益非浅。原来短棍的使用上也和刀剑有着同工之妙,动作以点、扫、劈、撩为主。

  明代抗倭名将、著名武术家俞大猷所著有《剑经·总决歌》,而这本《剑经》乃实为棍普。俞大猷所学为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奉命南征时,特地到嵩山少林观看武僧棍技,结果大失所望。他认为:少林功夫“已失古人真诀”并“明告众僧”。在少林寺主持小山和尚的请求下,俞大猷带两名“年少有勇力者”两人——宗擎、普从随其“南行出入营阵之中,时授从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智慧觉照之戒”。三年后,二僧归少林“以所授之教,转授寺众”。

  所以“真正由少林传出的棍法,共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明朝正嘉年间,喇嘛僧传于少林,经洪转改编,而托始于元末紧那罗的”,“一种是嘉靖末俞大猷传与少林僧宗擎,宗擎转授寺众的。”在这两种棍法之中,第一种“兼枪带棒”、注重把法变换的少林棍法更符合北方拳种的特点,而宗擎所传的第二种棍法动作朴实、把法变换不大的练法更符合南方拳种的特点。两者共存于少林寺,从而奠定了“天下功夫汇少林”而后“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坚实基础。

  在冯梁山的讲解的棍棒技击术中,棍棒的“力点”非常是关键的,因为最有力的地方就是在棍尖和离棍尖约一尺内的一段棍梢中。这段棍的击打力量比其它地方击打力量要大。这就需要度量和对手的距离的远近,计算时间的迟速还有对发力点的控制,而赵兴华所擅长的就是空间距离感的把控。

  另外,棍法中除了常见的点、扫、劈、撩等动作外,缠击也是棍术高手常用的技巧。即使用粘缠圈转法,使棍尖作圆周运动,甩脱对手的武器,这和赵兴华所练习的西洋剑派中的搅手剑类似,所以对他来说道理相通,简单的练习几次后,很快也就上手了。

  赵兴华随着年轻的勤务兵战士朝一处荒僻的营房走去,他不知道在那里等待他的却不是顶头上司马德权,而是几个他没有想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