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116章 敲山震虎,杀鸡儆猴1(2/3)
的第二道门,按照儒家伦理,社会各阶层的人各有自己的位置,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重大庆典活动或大案要案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但是今天,这仪门居然开了……

  不过眼看着张家娘子在那衙役的带领之下,已经穿过仪门,直奔大堂而去,他们也暂时放下心中的那份疑惑,紧紧的跟在他们的后面。

  过了仪门,再往前就是县衙大堂了,首先,大堂屋檐下的正中间,悬挂这一块牌匾,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整个县城当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勿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一县之长,官虽不大,但毕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县的优劣直接影响黎民百姓存亡,关系国家兴衰。所以,无论是大齐,还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的朝廷都十分重视县官的任命选择,官员的任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

  大堂内,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这与宫阁上方所悬匾额“明镜高悬”可谓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正是身为一任知县所应有的品格和气度。

  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由于官阁四面通风,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以供知县取暖,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

  此时白清正端坐在正中官案之后,而张县尉则是坐在旁边一张一些的书案之后,两个人身上全都穿着绿色的官服,白清一脸的肃穆,而张县尉则是一副有些不安的神色。

  与张县尉相对的位置少往下一些,还有一张更的书案,书案后面,则是坐着同样是一脸肃容的顾轻风。

  白清面前的官案上放置着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而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

  那些百姓们刚刚走到大堂处,就有几个衙役手中持着哨棒,将围过来看热闹的百姓们阻挡在外面,俱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有不少百姓认出来,现在大堂上的这些衙役们,全都是之前刘一清时所任用的那些人,而后来伏中安排的那些衙役,则是奇怪的一个都没有见到。

  不过此时已经不由得他们心中怀疑了,因为白清在看到下方站着的张家娘子之后,便看了张县尉一眼,轻轻的咳嗽一声。

  原本张县尉今天在遇见白清的时候,听到他跟自己的那番话,心中便隐隐的有种不好的感觉,而且有了之前的前车之鉴,他很清楚,白清绝对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他不可能毫无意义的对着自己出那样的话来,一定是有什么用意在里面。

  惴惴不安的吃完了午饭,刚刚放下饭碗,就听到一阵阵路鼓被敲响的声音,他心头猛地一跳,等到他出了房门,迎面便看到了已经换上一身绿色官服的白清,一副早有准备的模样。

  作为本县县尉,审案本就是他的职责所在,看到白清仿佛是故意在等待着自己一般,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换上官服,与白清一道来到大堂之上。

  刚刚坐好没多久,一个熟悉的人影便出现在张县尉的眼中,看清楚她的面容之后,张县尉的眼皮顿时不由得一阵乱跳,他下意识的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