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结构,国民分成了两种身份,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民。
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城乡二元成为一种体制,就人为地造成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别。
这种体制是历史造成的,有历史的合理性,突破这个体制目前还有很大的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让农民都变成市民,而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减少农民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公共资源的投入由城市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的村落改造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为适应生产分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四位一体”的建设,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
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发展和变革,逐步消除农民与市民在实质上的差别和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而只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最终一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当然,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城乡始终是有差别的,有些方面如交通信息等城市会优于农村,有些方面如生态环境等农村又会优于城市,但终极的目标应当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结构,国民分成了两种身份,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民。
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城乡二元成为一种体制,就人为地造成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别。
这种体制是历史造成的,有历史的合理性,突破这个体制目前还有很大的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让农民都变成市民,而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减少农民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公共资源的投入由城市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的村落改造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为适应生产分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四位一体”的建设,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
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发展和变革,逐步消除农民与市民在实质上的差别和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而只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最终一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当然,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城乡始终是有差别的,有些方面如交通信息等城市会优于农村,有些方面如生态环境等农村又会优于城市,但终极的目标应当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