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二十五话 论未发生的史实(2/3)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后世叫它《商君书》的这段,自朕即位起,文信侯隔三差五地叫朕背给他听,总说这样才好。这到他自己了,就自裁了。”说到这里,正神想起来一些童年的记忆。
他还是人的时候,出生在赵国。他的母亲是一位很漂亮的女性,身材婀娜,擅长跳舞。由于出生在豪族,她并没有像平民女子一样日夜操劳,也不像那些贵族女子一样成天只想着婚姻。明眸皓齿、红妆翠眉,这是他懂事起对母亲的第一印象,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童年的时候,陪在他和母亲身边的是吕仲,也就是后来的文信侯。吕仲作为男性长辈,一直被年幼的他叫做仲父。仲父将他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教他读书识字,又在适当的时候教他骑射驾驭、兵器兵法,还对年幼的他讲了些治国之道、为君之道。
他一度以为仲父就是他的父亲,对他那么上心的男性长辈,除了父亲还会有谁?一向脾气温和、言语婉转的仲父每到这时,总会有些生气。仲父会用尽量委婉一些的语气告诉他:你是秦侯的孩子,是君,以臣作父有多么多么不对,这样不好、必须改正之类的话语,是必然要说的。在一番长篇大论之后,就是让他背诵《商君书》中有关“壹赏壹刑”的篇章,说一些商鞅必须死于自己制定的律法之类的话。当时的他并不是完全能理解,直到仲父自杀,他才知道了一些。成为始皇帝之后,他依然有些怀疑,怀疑自己是仲父的孩子。就算是父亲,也不会做到为儿子死,那么父亲以外的人就更做不到了。这种怀疑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千年之后成为正神,通晓了一切血缘源流才打消了疑虑,虽然有些对不起亲生的父亲庄襄王,竟也有些遗憾。
看到正神陷入了沉思,赵心儿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暂时打断了这个话题,也将正神拉出了回忆:“提到《商君书》,想起一个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产生的疑问,想问一问阿兄。”
“问吧,就我们秦国这些东西,朕还不至于答不上来。要是答不出来,朕给你叫个能答出来的过来。”
“这样的话,我就问了:公孙鞅所作的书为什么要叫《商君书》?也有说他叫卫鞅、商鞅,为什么会有好几个不同的姓氏?”
“这个嘛,朕也能给你说道说道:公孙是个称号,就是公子的后代,这公子嘛,是诸侯的后代。这公孙鞅是个公孙,名鞅,他是卫国人,也就叫卫鞅了。但他又不是卫人。他祖上是商朝的贵族,被周武王打败以后就被分给卫国了。贵族嘛,自然是君,他到秦国来了,自然是恢复商君的出身,和他卫国没什么关系了。商朝的贵族就叫商君,反正他也在商,就这么叫吧。这书叫《商君书》也不错。叫他商鞅也合理。不过写这书的也不止他一个,算是继承他的思想的文章合集吧。”
正神说完之后,赵政也说了后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关于商鞅的名字,我问过李通古教授,按他的说法,这几个名字适用场合不同。在家,他不需要特意注明其他的信息,就叫鞅;出了家族就代表家族,他的家族是公孙,就叫公孙鞅;出了居住地,就代表居住地的人,家族在商地,就叫商鞅;出了国,就代表国家,他是卫国人,就叫卫鞅。”
大学时代的赵政曾经选修过李通古的课程,并以学生的身份与这位老师商谈过一些事情,最后使他放弃了教师的工作,只作为大秦影视公司的历史顾问,不再教书育人。虽然没有人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唯一知道的是,研究先秦史的李通古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和他专业领域中的那位“秦国丞相李斯”一样,得到了属于他的君主。同样叫作李通古的两人,同样认定了赵氏名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他还是人的时候,出生在赵国。他的母亲是一位很漂亮的女性,身材婀娜,擅长跳舞。由于出生在豪族,她并没有像平民女子一样日夜操劳,也不像那些贵族女子一样成天只想着婚姻。明眸皓齿、红妆翠眉,这是他懂事起对母亲的第一印象,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童年的时候,陪在他和母亲身边的是吕仲,也就是后来的文信侯。吕仲作为男性长辈,一直被年幼的他叫做仲父。仲父将他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教他读书识字,又在适当的时候教他骑射驾驭、兵器兵法,还对年幼的他讲了些治国之道、为君之道。
他一度以为仲父就是他的父亲,对他那么上心的男性长辈,除了父亲还会有谁?一向脾气温和、言语婉转的仲父每到这时,总会有些生气。仲父会用尽量委婉一些的语气告诉他:你是秦侯的孩子,是君,以臣作父有多么多么不对,这样不好、必须改正之类的话语,是必然要说的。在一番长篇大论之后,就是让他背诵《商君书》中有关“壹赏壹刑”的篇章,说一些商鞅必须死于自己制定的律法之类的话。当时的他并不是完全能理解,直到仲父自杀,他才知道了一些。成为始皇帝之后,他依然有些怀疑,怀疑自己是仲父的孩子。就算是父亲,也不会做到为儿子死,那么父亲以外的人就更做不到了。这种怀疑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千年之后成为正神,通晓了一切血缘源流才打消了疑虑,虽然有些对不起亲生的父亲庄襄王,竟也有些遗憾。
看到正神陷入了沉思,赵心儿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暂时打断了这个话题,也将正神拉出了回忆:“提到《商君书》,想起一个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产生的疑问,想问一问阿兄。”
“问吧,就我们秦国这些东西,朕还不至于答不上来。要是答不出来,朕给你叫个能答出来的过来。”
“这样的话,我就问了:公孙鞅所作的书为什么要叫《商君书》?也有说他叫卫鞅、商鞅,为什么会有好几个不同的姓氏?”
“这个嘛,朕也能给你说道说道:公孙是个称号,就是公子的后代,这公子嘛,是诸侯的后代。这公孙鞅是个公孙,名鞅,他是卫国人,也就叫卫鞅了。但他又不是卫人。他祖上是商朝的贵族,被周武王打败以后就被分给卫国了。贵族嘛,自然是君,他到秦国来了,自然是恢复商君的出身,和他卫国没什么关系了。商朝的贵族就叫商君,反正他也在商,就这么叫吧。这书叫《商君书》也不错。叫他商鞅也合理。不过写这书的也不止他一个,算是继承他的思想的文章合集吧。”
正神说完之后,赵政也说了后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关于商鞅的名字,我问过李通古教授,按他的说法,这几个名字适用场合不同。在家,他不需要特意注明其他的信息,就叫鞅;出了家族就代表家族,他的家族是公孙,就叫公孙鞅;出了居住地,就代表居住地的人,家族在商地,就叫商鞅;出了国,就代表国家,他是卫国人,就叫卫鞅。”
大学时代的赵政曾经选修过李通古的课程,并以学生的身份与这位老师商谈过一些事情,最后使他放弃了教师的工作,只作为大秦影视公司的历史顾问,不再教书育人。虽然没有人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唯一知道的是,研究先秦史的李通古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和他专业领域中的那位“秦国丞相李斯”一样,得到了属于他的君主。同样叫作李通古的两人,同样认定了赵氏名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