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结知己恩师诲弟子(2/3)
你们三人多多交往。我走后,便留他二人在这,你们三人一起学习一段时日,将各自平日所学存有疑惑之处共同研究,会对你们三人非常有利。”
杨基感激道:“先生放心,我一定不负先生所望。”
姚天禧与高启并不知道孟材翁与高宏有此决定,此刻对视一眼,脸上布满疑惑。
杨基看到二人神色,笑道:“我可早就派人将客房打扫干净了,你们难道怕我招待不周吗?”
二人忙称不敢。
随后众人一同吃饭,闲聊中也逐渐熟络起来。
杨基字孟载,祖籍嘉州,因祖父出仕江左,全家便搬迁于此,可惜杨基祖父十余年前便已过世。
杨基的祖父同高宏以及孟材翁皆是同窗,在妙智庵孟材翁和高宏聊到故人之后,二人便打定主意让三个年岁仿佛的后辈相互学习、多加亲近。
闲聊间姚天禧感叹道:“我刚见季迪的时候,就认定他是天纵奇才,现在结识了孟载兄,我又多认识了一位天才人物。”
众人哈哈大笑,杨基道:“你又何尝不是天资卓绝,不然孟先生所教弟子无数,怎么只有你一个能让他如此上心,我还需慢慢领教你的不凡之处。”
姚天禧轻声道:“我出身寒微,只因为是家中幼子才得父母怜爱,供我到乡学读书,又有幸得到恩师垂怜,教我读书识字而已,哪里比得上你们吟诗作赋、书山画水的本事。”
杨基也是性情豪爽之人,摆手道:“这些哪算本事,待你住下,我们便切磋所学,你不会不懂的地方我一定讲解与你。”
高启也道:“写诗绘画的确不难,以你的聪慧,不出一月便可学会。”
姚天禧闻言大喜,心里暗将二人视作兄弟。
待饭后休息,姚天禧到孟材翁屋外求见。
屋内孟材翁的声音传来,“进来吧。”
姚天禧进屋低头道:“先生此番对弟子实在用心良苦,可弟子此番出行时间较长,留在这又不能赶回家中过节,只怕家里不会同意。”
孟材翁道:“放心吧,你父亲是明事理之人,待我回去自会说服你父亲,吃住你也无需担心,杨家与高家都是大富之家,不差你这一口粮食,我早已与高兄交代过了,你只需用心与他们二人学习,两月后回去便可。”
姚天禧感激道:“先生对我真如同亲孙儿一般,天禧不知如何报答。”
孟材翁道:“我已年过六旬,何图报答,我早已说过,若你日后成才,不要忘了我这个老头子便好。”
姚天禧重重点头。
孟材翁对姚天禧道:“你们三个后生,都天资不凡,又各有不凡之处。高启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历史,又于诗词最有天赋,但终归是闭门造车,需要多增长阅历,不断出游,才能成才。杨基悟性最高,但涉猎过广,若能专攻于一门学问,必可成一代大家。”
说罢顿了顿又道:“你虽然因家境原因,所学所见照比二人稍差,但你的思想从不被书中框架局限,看待任何事都有自己客观的判断,这一点天分是为师最为惊讶也是最为看重的。你一定要放下因身世而自卑的心理,多与杨基、高启他们这样有才情的少年接触,磨练自己的心性。为师所学不够精湛,不能教你太多学问,但有一条道理,为师教你后一定要记住。”
姚天禧认真道:“先生请说,天禧一定记在心里。”
孟材翁闭目回想片刻,缓缓道:“但凡历代大家,均不能放下宗派之别,门户之见。为师早年间曾有所际遇,深知世间道理、学问莫不同宗同源,只因所学之人身份不同、立场不同,是以百家争鸣。你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虚心求教各宗名家。当世大儒、得道高僧、隐居仙士等都要去求、去学、去听、去问,待你学通各家,融会贯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杨基感激道:“先生放心,我一定不负先生所望。”
姚天禧与高启并不知道孟材翁与高宏有此决定,此刻对视一眼,脸上布满疑惑。
杨基看到二人神色,笑道:“我可早就派人将客房打扫干净了,你们难道怕我招待不周吗?”
二人忙称不敢。
随后众人一同吃饭,闲聊中也逐渐熟络起来。
杨基字孟载,祖籍嘉州,因祖父出仕江左,全家便搬迁于此,可惜杨基祖父十余年前便已过世。
杨基的祖父同高宏以及孟材翁皆是同窗,在妙智庵孟材翁和高宏聊到故人之后,二人便打定主意让三个年岁仿佛的后辈相互学习、多加亲近。
闲聊间姚天禧感叹道:“我刚见季迪的时候,就认定他是天纵奇才,现在结识了孟载兄,我又多认识了一位天才人物。”
众人哈哈大笑,杨基道:“你又何尝不是天资卓绝,不然孟先生所教弟子无数,怎么只有你一个能让他如此上心,我还需慢慢领教你的不凡之处。”
姚天禧轻声道:“我出身寒微,只因为是家中幼子才得父母怜爱,供我到乡学读书,又有幸得到恩师垂怜,教我读书识字而已,哪里比得上你们吟诗作赋、书山画水的本事。”
杨基也是性情豪爽之人,摆手道:“这些哪算本事,待你住下,我们便切磋所学,你不会不懂的地方我一定讲解与你。”
高启也道:“写诗绘画的确不难,以你的聪慧,不出一月便可学会。”
姚天禧闻言大喜,心里暗将二人视作兄弟。
待饭后休息,姚天禧到孟材翁屋外求见。
屋内孟材翁的声音传来,“进来吧。”
姚天禧进屋低头道:“先生此番对弟子实在用心良苦,可弟子此番出行时间较长,留在这又不能赶回家中过节,只怕家里不会同意。”
孟材翁道:“放心吧,你父亲是明事理之人,待我回去自会说服你父亲,吃住你也无需担心,杨家与高家都是大富之家,不差你这一口粮食,我早已与高兄交代过了,你只需用心与他们二人学习,两月后回去便可。”
姚天禧感激道:“先生对我真如同亲孙儿一般,天禧不知如何报答。”
孟材翁道:“我已年过六旬,何图报答,我早已说过,若你日后成才,不要忘了我这个老头子便好。”
姚天禧重重点头。
孟材翁对姚天禧道:“你们三个后生,都天资不凡,又各有不凡之处。高启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历史,又于诗词最有天赋,但终归是闭门造车,需要多增长阅历,不断出游,才能成才。杨基悟性最高,但涉猎过广,若能专攻于一门学问,必可成一代大家。”
说罢顿了顿又道:“你虽然因家境原因,所学所见照比二人稍差,但你的思想从不被书中框架局限,看待任何事都有自己客观的判断,这一点天分是为师最为惊讶也是最为看重的。你一定要放下因身世而自卑的心理,多与杨基、高启他们这样有才情的少年接触,磨练自己的心性。为师所学不够精湛,不能教你太多学问,但有一条道理,为师教你后一定要记住。”
姚天禧认真道:“先生请说,天禧一定记在心里。”
孟材翁闭目回想片刻,缓缓道:“但凡历代大家,均不能放下宗派之别,门户之见。为师早年间曾有所际遇,深知世间道理、学问莫不同宗同源,只因所学之人身份不同、立场不同,是以百家争鸣。你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虚心求教各宗名家。当世大儒、得道高僧、隐居仙士等都要去求、去学、去听、去问,待你学通各家,融会贯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