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结束语:(3/4)
只是修心的一种方式罢了。万事万物靠的是心,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只有自己,只有智慧是永恒的,而这也是佛教讲究慧根的原因之一……

  纵览当今佛教,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萧条了很多;可是因为国家政策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命力强大的宗教又一次开始了新的征程。好不容易国家强了,百姓富了,佛教也趁着这个机会壮大与复兴了起来。随着佛寺的复兴,佛像的兴建,弘扬佛法的硬性基础已经完全具备,可是内涵的佛法,高深的佛家哲理,细致的佛学经典,能够有多少僧人懂得与深知呢。去到一个佛寺之后,除了门票之外,不外乎烧烧香,磕磕头,寻求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尽管这些心理上的安慰能够改变一个人一时的气场,多多少少影响一些事物的走向。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在智慧上得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呢?试问有多少寺院,是通过僧人这个载体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给信众讲解佛法,讲解做人的道理,讲解为善的根本呢?算下来,很少很少。每天除了给佛陀磕磕头,烧烧香,恭迎佛陀降临,送走佛陀金身之外,寺庙似乎很少有这样贴近百姓需求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正如第三卷《至宝归唐》中所讲述的那样,佛像仅仅只是佛法存在的一个载体,而不是根本。如若天天围绕佛像在转,那么佛教要不了多久,必然会再次没落下去,因为烧香磕头,不可能永远的保佑一个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心中终究有明白的一天,当这一天被众多大众都明白的时候,那么佛教还怎么会有信众呢,怎么会有存在的根基呢?没了信众,没了根基,那么他也注定了会再次的消亡下去,只能再次等待涅槃重生……

  至于佛教的三个顶级至宝,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顶骨舍利,这乃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什么会假设是王玄策带回大唐的呢?其实这个推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

  在唐以前,中国的史书之中很少记载这三件至宝;这三件留存到现在的圣物,也是从唐中期以后才多见详细的记载。那么这三件圣物,流传到大唐的时间基本上就定格在了贞观年间以及唐高宗年间。而这个时间段内,与佛教与五印度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玄奘法师。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清晰的记载了三颗佛教至宝。并且根据文献记载,他并没有将这三颗至宝带回大唐。因此可以断定在他归唐之时,这三颗至宝依旧在五印度安然供奉。那么除了玄奘法师之外,官方使节,也只有王玄策,并且他还是唯一的一位。

  他第一次出使五印度,是因为玄奘法师的使然;第二处出使五印度则是因为两国文化与贸易交流的结果;而第三次出使则是因为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原因,并且史书之中明确记载的原因就是礼敬佛陀,敬献袈裟。虽说名义上是这样,那么暗地里王玄策会不会背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呢,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不久以后,这三颗至宝就出现在了大唐的寺庙之中。

  正是因为王玄策这唯一的一位官派使者的身份,且在第二次做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之功绩,那么他既有可能带回了这三颗至宝。在这个过程中,虽说沿着已经开通的丝绸之路南线,出使五印度的高僧不少,但是他们基本上不具备王玄策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恰逢这个时期鸠摩利罗的出现,五印度佛教再次被攻击的毫无还手之力,。面对日渐兴盛的大唐佛教,很有可能是各大寺院的寺主,将这三颗至宝赠送与王玄策而带回大唐。而这就是第三卷不一样的佛教故事的设想基础……

  那么为何在王玄策第三次归唐之后,变的默默无名的了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玄奘法师,玄奘法师自从太宗皇帝宾天之后,就基本上很少来到大兴宫中,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看透了官场的争权夺利。在加上王玄策与玄奘法师之间浓厚的情谊,以及多次交际的使然,同时再经过这第三次出使五印度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