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6节忧喜两重天(上)(2/3)
还表现在,重兵控制的莫州和两国争夺的瀛州,象楔子一样插入宋境,直逼沧州和北京大名府,虎视一马平川后的东京卞梁。

  实际上,宋在沧北边境虽设军州,布重将统数万禁军驻扎防守,但因地势几无险可守,边防如同漏洞百出的大筛子,而且随着西夏的衰落、辽国的**,如今宋廷的边防压力空前降低,武人的地位越发不堪,军事也越来越**无能,北边境的宋将尤其**怕事,部下更是怕死得狠,几乎不敢出战,这导致辽军甚至是辽民每年入秋犯境烧杀抢掠,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区别只是人数的多寡,和对宋北边境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而已。

  唉!头痛,愤怒……不能多想。

  那,这个家呢?

  首先无疑是个边境乡村地主家庭。

  有地二千多亩,全是这个家自己的。听着不老少,似乎生活应该不错。可你玛居然要养活赵庄三千多户,男女老少一万多口子。

  这什么概念?

  人口比盐山县城里的还多,可人均土地呢?

  在无化肥,无高产良种,无机械化等等限制下,粮食亩产量低得吓人,再没有充足奶品肉食品等补充,两亩好地能养好一个成年人就不错了。怪不得大喜过望之下奖赏接生婆也只是十两银子。而身为地主婆的母亲还总穿麻布,连几件象样的绸缎衣服都没有。更别说价比黄金的蜀锦了。咂,粮食差额太大,也不知赵庄这么多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很好奇,可惜还不会说话,没法搞清。

  亲人?

  听过母亲等人无数次议论单传,爷爷不在了。老爹无疑是沧赵族长、赵庄庄主,不用争,想不当都不行,在大宋的政治地位,应该是与水浒里晁保正类似。

  在讲究家族枝繁叶茂的时代,整个沧赵系人丁单薄得可怜,除了父母亲、13岁的大哥赵廉和11岁的姐姐赵明月外,就是亲奶奶宁氏,和八个更年老的姨奶奶。算上两姨奶奶生的,出嫁但仍在赵庄的两姑姑,和姑姑所生的两男一女三孩子也不过多了五口人。

  两姑夫,大的叫李信,小的叫董越,原是破产光杆流民,流浪到赵庄被救,据说武艺了得,为人更好,被爷爷招为上门女婿,可惜在年年奋勇当先抗击辽寇中先后死于骑射和冷箭。

  留下的三孩子中,女孩李妮最大,现在二十三四岁了,不知为何就是不肯出嫁,一直帮张氏打理内务。当时给刚出生的赵岳洗澡的就是她。两男孩同龄,爷爷死前亲自改名为李赵信、董赵越,显然既是怀念忠勇两姑夫,也有传承两家之意,如今都是二十岁的棒小伙,喜好耍枪使棒的凶货,也未成家。赵庄人习惯上把二人姓名的后两字当名叫,简称赵信、赵越。

  关于奶奶这辈,赵岳听母亲和人议论过。

  大宋讲究孝节。孝敬父母长辈是孝,为家族传宗接代也是孝。

  在孝的大旗下,在赵家,最有权的实际是亲奶奶宁氏老太太,她这一生平凡又不平凡。

  老赵的爹,老老赵是独苗,别看是个乡野土财主,一生却总共娶了十二个老婆。非为好色,只为生个儿子继承家业。

  十几岁还是半大小子就成亲娶的第一个老婆,少年夫妻情投意合,十分恩爱,可惜一年不到病故,没能留一儿半女。赵老爷子伤心难过,三年仍不能从打击中恢复,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独苗在传承子嗣上责任更大,万万不能任性。

  又娶老二郭氏,结果几年肚子没动静。这是个贤惠的,也是赵岳能看到的还活着的姨奶奶之一,主动要求老老赵娶第三个,结果有了,却难产,一尸两命,沮丧难过。

  第四、第五个又奇怪地不“下蛋”,这就三十岁了,一急,这下顾不上沮丧了,地主嘛,娶妾不难,尤其是在险恶的沧州,这回一次娶四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