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一千五百四十七 太子妃的人选(2/3)
。”
  郭瑾很好的洞悉了眼下魏帝国政治局面的转变。
  察举和科举的区别,就是让绵延不断子孙不绝的超级政治豪门就此消失,从此以后再难出现累世政治高门。
  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这一类的政治豪门将失去诞生的基础,就算出现,那也要连着好几代人智商超群,全靠实力。
  那真要出现了也无话可说,谁让人家真的厉害。
  魏帝国未来的官员主体是科举官僚,而不再是前汉遗留下来的政治权贵们,不再是跟着郭鹏打天下的这群人。
  他们虽然很努力的不想被淘汰掉,但是参加科举考试总有意外,若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只能走门荫入仕,但是门荫入仕,怎么说呢……
  延德十年以后,当初被郭鹏哄骗着一起推翻士族的那群帝国精英们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门荫入仕者可以选择的官职有限,晋升途径相对单一,且几乎无法触及核心政治部门。
  门荫入仕的官员一般只能做郎官,郎官做完之后一般都是做闲散职位,不怎么需要干活,很清闲的那种职位。
  魏帝国的三公九卿形同虚设,虽然有这个编制,但是除了太仆以外,就没有实权职位,也没有人任职。
  但是却有编制。
  三公九卿的编制依然在,他们的属官职位也在,都记录在《魏官》之中,是国家正式官位。
  这些门荫入仕的权贵子弟们就做这样的官职。
  什么司徒掾属啊,司徒令史啊,司徒御属啊之类的,在前汉那真的算是比较重要的官职,非累世权贵不能得。
  放在当初,入朝之初就想要做到这样的职位,那家里的关系一定要很硬才可以。
  现在虽然也是,但是……
  现在的三公和当时的三公不是一个含义啊!
  唯一的司徒蔡邕根本不掌握实权,只是个吉祥物,其他职位上除了太仆之外都是没人担任的,更别谈什么实权了。
  连主官都没有,他们这些属官还能干什么?
  尤其是两年前蔡邕病逝,没有司徒,可司徒属官还在,现在这些司徒属官们成天无所事事。
  当然也不是所有权贵子弟都做这样的属官。
  尚书台和御史台内,郭鹏好像也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等级不同的闲散职位。
  他们只需要干坐着喝茶聊天看书,就能领俸禄。
  总而言之就是闲散,不干事,清贵,可是没有实权。
  有点想法的已经在恳求父辈帮他们调职,让他们做点事情,不然做这种职位真的是毫无前途可言,空有地位没有权势,有个屁用?
  没有想法只想混吃等死的倒觉得这是不错的职位,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们斗鸡走狗,倒也怡然自得。
  急坏了他们的父辈们。
  可是那些真正去办事的执掌重要权力的官职,都是要科举考试出身才能担任的呀!
  难道现在让子弟们参加科举考试?
  这些上个时代的遗老们终于能体会到当初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被五经十四家法拦住上升途径的无奈与彷徨了。
  眼下在魏帝国的中央政府里,真正干事的那群人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然后从地方历练之后调入中央部门办事,和这群权贵子弟们完全不是同一个路线。
  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已经渐渐无法出任真正办事的职位了。
  中央如此,地方也是如此。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除却中央层面,在地方,也有一些权贵子弟按照正常流程被外放。
  但是一般科举出身的办事官员被外放都是去中央在地方的实权部门,或者县府、郡府和基层官吏,都是办事的。
  而权贵子弟们基本上都被外放到刺史府里。
  还不是边地四州的刺史府,而是内地和平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