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正文 第七章 路在何方(2/3)
说三年一次的会试有近万举人聚集京城,争夺不足三百名的“进士”功名,何其难也,江安义再次摇头叹息。

  烛光幽幽,江安义想起自己六岁启蒙,寒窗不辍,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十二岁幼龄就考取童生,也曾被许为“神童”。家中藏书虽然不多,但自己向好友郭怀理借书抄录,数年下来蔚然可观,应该说墨义、贴经这一块难不住他。

  写诗作赋江安义并无才华,所作之诗文寡淡无味,见闻太少胸中无物自然笔头干涩。看过前辈秀才所做诗词,言辞略显华丽,细品之下也是平淡,想来现在的水平应付秀才考勉强还行。

  科举重策论,越往后考的策论所占的比重越大。策论既有对经义的深刻理解,又有对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对答献策。江安义居于乡间,天下大事多是道听途说而来,所做策论无非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并无新意,这样的文章难以出彩。

  想到这里,江安义的眉头不禁紧锁起来,以自己现在的水平要考个秀才怕是不易,更何况其中还有徇私舞弊。江安义怅然而起,推门来到院中,月光如水,洒落在庭院中,一片清冷。

  夜凉如水,江安义打了个寒颤,长出一口气,下意识地把念头联上妖魔的记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妖魔的记忆里,子曰诗云不多,诗词多如繁星,或豪迈雄奇或悲壮慷慨或灵动秀美或清幽奇巧,每一首都让人为之绝倒,要不是夜深人静,江安义简直要歌而诵之,长啸不已。

  好不容易按捺下狂喜的心情,江安义对妖魔的身份产生了疑问,能写下这样美妙的诗篇的人怎么会是妖魔,称之为诗仙也不为过。难道附在我身上的根本就是“仙人”,想起平日里自己的戒备,连连暗呼“大仙勿怪”。

  紧接着,江安义搜看了“大仙”关于策论的记忆。片刻之后,江安义赶紧回到了自己的思维中,太多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的想法,虽是粗看,依旧吓得江安义出了身冷汗,看来妖魔始终是妖魔,并没有因为诗写得好就有所改变。

  且喜且忧,喜的是诗赋这一关能轻松过去,忧的是策论还是没有办法,按照妖魔的想法写策论,怕是文成之时便是满门抄斩之时,看来要另想良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离不开师友,良师益友能助力不少。县学名存实亡,虽然逢三、九教学,马训导多是随意念些经书塞责,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多数时候他都在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饱读诗书,如何才学满腹,却被大材小用屈居于小县做个训导。

  马训导是举人出身,学问是有的,不过这学问可不轻传,只有那些塞了银子的学生才会被他叫到住处,私下传授。江安义家贫如洗,没有银子,只能望门兴叹,当然就更没有可能到书院去求学。

  县学里的前辈秀才们难得一见,大家都在苦读,以求乡试中举,有些年长的还要养家糊口教授私塾,更没有时间来为江安义传道授业。偶有同窗会文,无非是表面上互相说些好话,转过身嗤之以鼻。

  江安义有个好友郭怀理,比他大三岁,郭家是富商,江安义常去他家中借书抄录,顺便打打牙祭。郭怀理也会来江家玩,每次都带点小礼物,江家人很喜欢这个“胖子”。想到这个好友,江安义嘴角绽放出笑容,这胖子真是冬日里的温暖。

  只是,这位好友的功课着实一般,枉费了他爹经常送钱给马训导。想起死胖子每次说起马训导时都是一脸不情愿地嘟囔无味,江安义又好气又好笑,这机会要给自己多好。

  几片竹叶从眼前飘过,将江安义从胡思乱想中拉回现实。马上快过年了,余知节预定的东西要在元宵节前完工,这段时间得抓紧了,不要拿了定银把事办砸了,可真对不住余大人。

  对了,余大人喜欢竹,制把竹扇献上一定讨喜。如果再在扇上提上余大人喜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