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过年的规矩(2/3)
,看见他就热情的迎上去接过馍篮子,走路期间假装绊倒,故意把里面的馍倒了一地,满地的粘豆包四处乱滚,引得街上的人群哄堂大笑,羞得那人拔腿就跑,馍篮子也不要了。
每到过年,这件事准会被人翻出来谈笑一番,有名有姓的传遍了十几个村,谁家愿意和这样的人家做亲家。
悠悠看着、听着,这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馍篮子文化”,感觉出人们的津津乐道的话题里,带着深深的无奈和辛酸。
这年头,不光走亲戚有说头,待客做客都有讲究。待客一般得用白面馒头,有酒没酒的无所谓,起码得有四个菜,其中至少得有一碗肉,最后每人还得上一碗炖菜,其实炖菜才是主菜。
做客的讲究就多了,生亲戚、新亲戚讲究更多。进门吃饭坐的位置、拜年说的话都有规矩,最有说头的是饭桌上的规矩。
家里来了亲戚,一般都是当家的男人一人陪着,妇女和孩子不上桌。碰巧男人不在家,也得找个近门子(不出五代叔伯兄弟)陪着。
喝酒开始不能喝干,用的酒盅虽然是一两能到八盅的“牛眼盅”,但也要一点一点的咂,不是怕喝晕,而是为了给主家省酒,即使富足的人家,过年也才打一斤散酒待客。
一盅酒从开始看到最后,中间不知端起多少次,最后才能喝干。所以,这个年代过年很少看见“酒晕子”(喝醉的人),不像后世的人不醉就不算喝酒。
吃菜一般不动肉菜,主人让得再执也不能动,谁知道上面一层肉下面还是不是肉。许多人家买不起肉,就只在上面盖一层肉,看着尖尖的一碗肉,其实就上面的几块是肉,下面是用菜垫起来的。如果主家真心想让客人吃肉,一般都是主动给客人夹到碗里。
做客吃馍一般都是掰开吃,吃时还得慢慢的吃,吃快了人家说你狼吞虎咽,几辈子没吃过饭。最多吃两个馍,吃多了就会被说成“傻尅(kei)”,缺心眼子二百五。
过年人们聚在一起,最喜欢拉的呱就是“傻尅”,好像那个村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人们互相比对着到底那个“傻尅”吃得多,出得丑大。
最出名的好像是公社中学里的一个炊事员,他父亲是公立教师,就生了他一个缺心眼子的儿子,好(喜好)吃好喝就是不好学习。
连着上了三个一年级,也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人送外号“老一册”。年龄大了不好找对象,他父亲提前退休让他接了班,不能教学就当了伙夫。
那年头,有工作吃国粮的工作人员是香饽饽,他接了班立马找了个俊媳妇,时间长了怕女方打听出来,赶紧的娶回了家。
大年初二新客头一趟走亲戚,他媳妇怕他吃多了在娘家丢人,就让他爹娘给找了个明白人帮客。
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别像在家吃饭那样,跟抢饭吃似的,吃菜跟着帮客的人学,吃馍时要掰开,吃完就得放筷子,按规矩新客得先放筷子。
到了老丈人家,他一直装的挺好。谁知道找的厨师手慢,上饭时都到下午两点了,他饿急眼了拿起一个馍就吃,忘了得掰开。
帮客的看见,用脚踢了他一下,他以为是让他快点吃完放筷子,紧着往嘴里塞。帮客的急了,又踢了他一脚,他吃得更快了。
踢得越急,他吃得越快,吃饱了好放筷子啊。别人一个馍没吃完,他一口气吃了八个馍。回家的路上,还抱怨帮客的:“让你催的我吃得囫囵半片的,满肚子疙疙瘩瘩的不得劲。”
孩子的世界永远充满了阳光和快乐,过年是每个孩子的期盼和梦想。在孩子的心目中,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花,有肉吃,走亲戚还能吃上顿白面馍和平时见不着的好菜。
过年跟着大人走亲戚是孩子们心中的福利,看到大人走亲戚,哭着闹着跟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每到过年,这件事准会被人翻出来谈笑一番,有名有姓的传遍了十几个村,谁家愿意和这样的人家做亲家。
悠悠看着、听着,这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馍篮子文化”,感觉出人们的津津乐道的话题里,带着深深的无奈和辛酸。
这年头,不光走亲戚有说头,待客做客都有讲究。待客一般得用白面馒头,有酒没酒的无所谓,起码得有四个菜,其中至少得有一碗肉,最后每人还得上一碗炖菜,其实炖菜才是主菜。
做客的讲究就多了,生亲戚、新亲戚讲究更多。进门吃饭坐的位置、拜年说的话都有规矩,最有说头的是饭桌上的规矩。
家里来了亲戚,一般都是当家的男人一人陪着,妇女和孩子不上桌。碰巧男人不在家,也得找个近门子(不出五代叔伯兄弟)陪着。
喝酒开始不能喝干,用的酒盅虽然是一两能到八盅的“牛眼盅”,但也要一点一点的咂,不是怕喝晕,而是为了给主家省酒,即使富足的人家,过年也才打一斤散酒待客。
一盅酒从开始看到最后,中间不知端起多少次,最后才能喝干。所以,这个年代过年很少看见“酒晕子”(喝醉的人),不像后世的人不醉就不算喝酒。
吃菜一般不动肉菜,主人让得再执也不能动,谁知道上面一层肉下面还是不是肉。许多人家买不起肉,就只在上面盖一层肉,看着尖尖的一碗肉,其实就上面的几块是肉,下面是用菜垫起来的。如果主家真心想让客人吃肉,一般都是主动给客人夹到碗里。
做客吃馍一般都是掰开吃,吃时还得慢慢的吃,吃快了人家说你狼吞虎咽,几辈子没吃过饭。最多吃两个馍,吃多了就会被说成“傻尅(kei)”,缺心眼子二百五。
过年人们聚在一起,最喜欢拉的呱就是“傻尅”,好像那个村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人们互相比对着到底那个“傻尅”吃得多,出得丑大。
最出名的好像是公社中学里的一个炊事员,他父亲是公立教师,就生了他一个缺心眼子的儿子,好(喜好)吃好喝就是不好学习。
连着上了三个一年级,也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人送外号“老一册”。年龄大了不好找对象,他父亲提前退休让他接了班,不能教学就当了伙夫。
那年头,有工作吃国粮的工作人员是香饽饽,他接了班立马找了个俊媳妇,时间长了怕女方打听出来,赶紧的娶回了家。
大年初二新客头一趟走亲戚,他媳妇怕他吃多了在娘家丢人,就让他爹娘给找了个明白人帮客。
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别像在家吃饭那样,跟抢饭吃似的,吃菜跟着帮客的人学,吃馍时要掰开,吃完就得放筷子,按规矩新客得先放筷子。
到了老丈人家,他一直装的挺好。谁知道找的厨师手慢,上饭时都到下午两点了,他饿急眼了拿起一个馍就吃,忘了得掰开。
帮客的看见,用脚踢了他一下,他以为是让他快点吃完放筷子,紧着往嘴里塞。帮客的急了,又踢了他一脚,他吃得更快了。
踢得越急,他吃得越快,吃饱了好放筷子啊。别人一个馍没吃完,他一口气吃了八个馍。回家的路上,还抱怨帮客的:“让你催的我吃得囫囵半片的,满肚子疙疙瘩瘩的不得劲。”
孩子的世界永远充满了阳光和快乐,过年是每个孩子的期盼和梦想。在孩子的心目中,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花,有肉吃,走亲戚还能吃上顿白面馍和平时见不着的好菜。
过年跟着大人走亲戚是孩子们心中的福利,看到大人走亲戚,哭着闹着跟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