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安排妥当(第一更,求订阅)(1/2)
在杜如晦等人打量着罗成的同时,他也在扫视着众人。
对于罗成而言,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哪怕是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罗成也并未真正见过,只是知道名字而已。
“诸位既然能够从考试中脱颖而出,无疑是当今天下的俊杰。”罗成也不含糊,语气微凝,直接向众人朗声说道。
在这时候,三百士子并未答话,其中有部分人觉得紧张,而像杜如晦等人则在思考。他们究竟要怎么做,或者说他们能做什么?
罗成是一个很直接的人,他并未和士子们客气,便是微笑说道:“然当今朝廷初立,四方尚未安定,诸位可有治国之策?”
和此前考核的问题不同,罗成直接来了波随堂考,让众士子哑然。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若是想要脱颖而出,自然要自己把握。
能够来到夏京的,自然都是有志青年,若是他们连这点志向都没有,就无需来此耗费时间了。毕竟罗成没有强征他们,皆是自愿来此的。
是以众士子皆有展示之念,但作为素质较高的读书人,他们显然不可能和市井泼妇一般骂街争吵,哪怕是意见不同,也得按照规矩来。
这就和上课回答问题是一样的,想表现可以,必须听老师的话。在跃跃欲试的众人间,罗成随意点出,并没有特定的次序。
敢于出面的,无疑是有些能耐的士子,毕竟能够刚到这一步,无人会认为哗众取宠能够得到罗成的看重,这恐怕还会降低在罗成心中的评分。
众多士子,所提出的建议自有其道理,罗成只是淡漠注视,并未在第一时间给出答复。这些士子自然也不敢奢求什么,说完便回归原位。
如杜如晦、房玄龄等人,自然也是想要来秀一波,但他们并没有和他人争取,而是等到最后时刻,方才站了出来。
其实最后出场,是有着一定优势的,除了更多的准备时间以外,还能够对此前的回答做出总结和提炼,得到更加精髓且属于自己的东西。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杜如晦和房玄龄果然看得更加深刻。想要天下太平,无非就是让百姓富足,大家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岂会轻易去造反。
坊间有人传言,隋朝的经济发达,乃至于盛唐全朝也难以企及。实际上这只是谬论而已,同隋朝最兴盛的八百九十万户相比,唐朝最多是九百五十多万户。
乃至于隋朝的粮食供养了唐朝几十年,就更是笑话了。暂且不论其消耗的问题,寻常粮食最多也就储存九年罢了,几十年的陈粮还有人敢吃吗?
况且文帝时期如何能够积攒下这么多粮食,无非是因为他节省罢了。可这又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地方出现灾荒,文帝竟然也不愿用粮食赈灾。
文帝节省是好事,但从此处来看,未免也太过吝啬了吧。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位帝王的功绩还是不可否认的。
也就是出了杨广这样的暴君,将此前积攒下来的老底轻易就挥霍光了,罗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就是命啊,谁也无法改变。
反正在罗成看来,开源节流之法,节流倒未必,开源却是必须的。只有想办法挣钱,才能真正的有钱,靠省下来的,终究是不靠谱。
总而言之,听了众士子言论,罗成还是比较满意。这些受限于时代的读书人,终究还是有些远见的,他们并未完全局限于当前。
但就算这样,他们想一步登天也是不可能的,在罗成看来,从基层做起才是最好的选择。众士子自然是无法改变罗成的决定,只能选择接受。
于是罗成直接召集有司,将这些士子划分到各个地方去了。他相信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必然能够让天下重新焕发生机。
毕竟像这样的年轻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对于罗成而言,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哪怕是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罗成也并未真正见过,只是知道名字而已。
“诸位既然能够从考试中脱颖而出,无疑是当今天下的俊杰。”罗成也不含糊,语气微凝,直接向众人朗声说道。
在这时候,三百士子并未答话,其中有部分人觉得紧张,而像杜如晦等人则在思考。他们究竟要怎么做,或者说他们能做什么?
罗成是一个很直接的人,他并未和士子们客气,便是微笑说道:“然当今朝廷初立,四方尚未安定,诸位可有治国之策?”
和此前考核的问题不同,罗成直接来了波随堂考,让众士子哑然。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若是想要脱颖而出,自然要自己把握。
能够来到夏京的,自然都是有志青年,若是他们连这点志向都没有,就无需来此耗费时间了。毕竟罗成没有强征他们,皆是自愿来此的。
是以众士子皆有展示之念,但作为素质较高的读书人,他们显然不可能和市井泼妇一般骂街争吵,哪怕是意见不同,也得按照规矩来。
这就和上课回答问题是一样的,想表现可以,必须听老师的话。在跃跃欲试的众人间,罗成随意点出,并没有特定的次序。
敢于出面的,无疑是有些能耐的士子,毕竟能够刚到这一步,无人会认为哗众取宠能够得到罗成的看重,这恐怕还会降低在罗成心中的评分。
众多士子,所提出的建议自有其道理,罗成只是淡漠注视,并未在第一时间给出答复。这些士子自然也不敢奢求什么,说完便回归原位。
如杜如晦、房玄龄等人,自然也是想要来秀一波,但他们并没有和他人争取,而是等到最后时刻,方才站了出来。
其实最后出场,是有着一定优势的,除了更多的准备时间以外,还能够对此前的回答做出总结和提炼,得到更加精髓且属于自己的东西。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杜如晦和房玄龄果然看得更加深刻。想要天下太平,无非就是让百姓富足,大家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岂会轻易去造反。
坊间有人传言,隋朝的经济发达,乃至于盛唐全朝也难以企及。实际上这只是谬论而已,同隋朝最兴盛的八百九十万户相比,唐朝最多是九百五十多万户。
乃至于隋朝的粮食供养了唐朝几十年,就更是笑话了。暂且不论其消耗的问题,寻常粮食最多也就储存九年罢了,几十年的陈粮还有人敢吃吗?
况且文帝时期如何能够积攒下这么多粮食,无非是因为他节省罢了。可这又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地方出现灾荒,文帝竟然也不愿用粮食赈灾。
文帝节省是好事,但从此处来看,未免也太过吝啬了吧。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位帝王的功绩还是不可否认的。
也就是出了杨广这样的暴君,将此前积攒下来的老底轻易就挥霍光了,罗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就是命啊,谁也无法改变。
反正在罗成看来,开源节流之法,节流倒未必,开源却是必须的。只有想办法挣钱,才能真正的有钱,靠省下来的,终究是不靠谱。
总而言之,听了众士子言论,罗成还是比较满意。这些受限于时代的读书人,终究还是有些远见的,他们并未完全局限于当前。
但就算这样,他们想一步登天也是不可能的,在罗成看来,从基层做起才是最好的选择。众士子自然是无法改变罗成的决定,只能选择接受。
于是罗成直接召集有司,将这些士子划分到各个地方去了。他相信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必然能够让天下重新焕发生机。
毕竟像这样的年轻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