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第六百四十九章 众大佬齐聚名人访谈录(1/2)
泰光二年二月二十日

  正当所有的《杂志》读者正回味着上一刊刊载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期待下面师徒如何打败这个新出来的妖魔黄袍怪的情节时,一个名曰《新闻速报》的小报刊,突然爆出一个消息。

  《杂志》下刊的“名人访谈录”将会出现几位大人物,一同接受《杂志》的访问。

  而这几个大人物究竟有多“大”?《新闻速报》发出的该篇稿子并无明言,只是隐晦的表示这几人乃是朝中巨头,近可通天的那种。

  一石惊起千层浪,虽然报刊业界很多人质疑《新闻速报》这篇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相信?

  毕竟这其中牵扯到了行业巨头《杂志》以及数位朝堂大佬,除非《新闻速报》不想混了,否则必然不会就这么大的事信口开河,其敢发这篇稿子,肯定有依据在手。

  故此,在确定了这篇新闻的可能性后,大小报刊纷纷出手,跟风刊导此事,一时间,许多关注《杂志》的读者百姓,都看到了这个消息。

  ………

  前文说过,京城报刊届的新闻,虽绝大部分可信,但也不免会被一定程度的夸大,进而吸引读者眼球。

  《新闻速报》的这篇新闻,被京城各大小报跟风刊导之后,也是这般状况。

  大的报社还好说,毕竟注重名声,新闻内容注重实际,开头也多以“据知情人透露”或“有消息得知”等模式来着笔,不肆意胡编乱造。

  甚至有为人讲究点的编辑,索性直接把消息来源《新闻速报》也一并在新闻里告知,而后让读者自己去分析真假,其刊本身只做个搬运,或是轻度评价引导。

  而小报就不一样了,为了销量,直接将这该新闻“据为己有”,并在赋予几个似乎、疑似、可能、也许等的模糊字眼后,直接将朝廷的一些大佬与该新闻牵扯到一起,引起读者遐想。

  当然,为了防止新闻所涉及的官员对此心中不喜,或者朝廷敏感,这些小报都不会直接书写该官员名字职位,而是以姓氏和所在衙门大致指出该人。

  有如刑部尚书曹达华,小报们如若提及到他,多以朝中曹姓大佬,或者刑部曹姓官员代替………

  …………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报独有的办法,而是整个京城报刊届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除却《杂志》等寥寥数个背景深厚的报刊之外,其余报刊发布新闻时,能不用都尽量都书写官员真名,以防落个诽谤朝臣的罪名。

  以姓氏、衙门区分只是其中一个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籍贯序齿之分,有时碰上些个性鲜明,具有显著特征,或者做了什么知名事迹的的官员,小报们也会以此来代替称呼。

  如兵部一位郎中,以年青时做了一首八喜诗而闻名,于是,当小报有需要提及他时,就称呼他为八喜郎中,或者是写出八喜诗的官员代称。

  再比如,有某位官员在当地籍贯很有代表性的话,也可以姓氏后面加籍贯州府代称,如张济阳,李合肥等等………

  其实说起来,这就是个虚假的障眼法,蛋疼且不实用,但大环境如此,如果想平平安安的经营报社,就不得不遵守这些规则。

  除非报社背后的东家是马晋,可以一定程度的无视这些限制规定。

  …………

  书回正文,也正是因为这些小报们的推波助澜,《杂志》下一刊的名人访谈录逐渐开始引起读者们的注意。

  《杂志》自景康十九年七月初一开刊,至今已近七年,而名人访谈录这个板块,也跟着开办了近七年。

  从第一刊梅方开始,每一到两刊,名人访谈录都要采访一个闻名京城的名人,甚至于后几年,随着《杂志》销量遍布天下,名人访谈录所访问的对象也开始不仅限于京城一地,而是逐渐向整个大乾的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