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捷报频传(2/3)
城破之后等待他的下场必然是极为凄惨的,于是赶紧又遣心腹请降。约定唐军临城后,以“投刀钺为信”。
唐太宗李世民遂把唐军旗帜交给使者,并说:“必降者,宜建之城上。” 可是这样一来唐军将士不干了,本来还盼着打下城池能有巨大的收获,可是人家一投降,那之前的努力也就功亏一篑了。
所以李勣帅甲士数十人进谏说:“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令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马上皇帝,自然不会用腐儒的那一套仁义道德来劝解手下的将士,于是说:“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以重金赏赐的办法平息了手下将士的不满。
不久,孙代音果然把唐军旗帜插于白岩城上,城中兵民都以为唐军已经登城,遂相率归降。
由此,唐军获城中男女数万。唐太宗李世民临水设置帐帏受降,给城中百姓赏赐食物,年八十以上赐以锦帛。他城之兵在白岩者,全加慰谕,分给粮饷器仗,予以释放,任其所之。又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
原被渊盖苏文所遣援助盖牟城而被唐军俘获的加尸城700 多名高句丽兵士,被唐太宗李世民的优抚战俘的政策所感动,均请从军效力。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说:“汝为我战,莫离支必杀汝妻子”,故对其赏赐粮饷,全予遣放。
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从白岩出发,向安市城挺进。八月二十日抵达城北,立即发兵攻城。次日,渊盖苏文遣高句丽北部绝奴部褥萨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褥萨高惠贞统高句丽、靺鞨之众 15 万援救安市,由此一场历史上著名的驻骅山大战拉开了序幕。
大战开始之初,唐军的形势其实是极为不利的。在进攻安市城之前,唐军已经攻下了高句丽八座城池,因为辅助兵团大多是步兵,行军较慢,人马还没来得及跟上,这些攻下的城池只能暂时用主力兵团的士兵分兵防守,以防反复。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身边的兵力只有五万,一部分需要维持后勤运输,一部分需要继续包围安市城以防敌内外夹击,这样能够迎战的兵力居然仅仅剩下3万人。敌我兵力比达到了5:1的地步,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战,端的是凶险万分。
面对这样的情况唐军从李世民到普通的士卒却都十分乐观,唐太宗李世民说:“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而普通唐军士卒闻15万高句丽援兵将至,非但没有胆怯,而且皆拔刀结旆(如燕尾的飘带),喜形于色。 可见唐军对于自己的野战能力信心十足。
而高句丽方面显然被自己占绝对优势的数量所迷惑,开始将唐军不放在眼里。当然高句丽军中不是没有明白人,当时就有叫高正义的对卢官柬言道:“吾闻中原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这个计策恰恰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不希望高句丽军实行的计划。
但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条件下反而避而不战,而且十五万大军拒险防守,物资的消耗更是惊人的,这样想要上下接受这样的计策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高句丽统帅高延寿当时就否决了这个计策,决定主动进攻,一举击破唐军,于是引军直进,开进到离安市城南只有四十里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遂把唐军旗帜交给使者,并说:“必降者,宜建之城上。” 可是这样一来唐军将士不干了,本来还盼着打下城池能有巨大的收获,可是人家一投降,那之前的努力也就功亏一篑了。
所以李勣帅甲士数十人进谏说:“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令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马上皇帝,自然不会用腐儒的那一套仁义道德来劝解手下的将士,于是说:“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以重金赏赐的办法平息了手下将士的不满。
不久,孙代音果然把唐军旗帜插于白岩城上,城中兵民都以为唐军已经登城,遂相率归降。
由此,唐军获城中男女数万。唐太宗李世民临水设置帐帏受降,给城中百姓赏赐食物,年八十以上赐以锦帛。他城之兵在白岩者,全加慰谕,分给粮饷器仗,予以释放,任其所之。又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
原被渊盖苏文所遣援助盖牟城而被唐军俘获的加尸城700 多名高句丽兵士,被唐太宗李世民的优抚战俘的政策所感动,均请从军效力。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说:“汝为我战,莫离支必杀汝妻子”,故对其赏赐粮饷,全予遣放。
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从白岩出发,向安市城挺进。八月二十日抵达城北,立即发兵攻城。次日,渊盖苏文遣高句丽北部绝奴部褥萨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褥萨高惠贞统高句丽、靺鞨之众 15 万援救安市,由此一场历史上著名的驻骅山大战拉开了序幕。
大战开始之初,唐军的形势其实是极为不利的。在进攻安市城之前,唐军已经攻下了高句丽八座城池,因为辅助兵团大多是步兵,行军较慢,人马还没来得及跟上,这些攻下的城池只能暂时用主力兵团的士兵分兵防守,以防反复。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身边的兵力只有五万,一部分需要维持后勤运输,一部分需要继续包围安市城以防敌内外夹击,这样能够迎战的兵力居然仅仅剩下3万人。敌我兵力比达到了5:1的地步,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战,端的是凶险万分。
面对这样的情况唐军从李世民到普通的士卒却都十分乐观,唐太宗李世民说:“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而普通唐军士卒闻15万高句丽援兵将至,非但没有胆怯,而且皆拔刀结旆(如燕尾的飘带),喜形于色。 可见唐军对于自己的野战能力信心十足。
而高句丽方面显然被自己占绝对优势的数量所迷惑,开始将唐军不放在眼里。当然高句丽军中不是没有明白人,当时就有叫高正义的对卢官柬言道:“吾闻中原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这个计策恰恰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不希望高句丽军实行的计划。
但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条件下反而避而不战,而且十五万大军拒险防守,物资的消耗更是惊人的,这样想要上下接受这样的计策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高句丽统帅高延寿当时就否决了这个计策,决定主动进攻,一举击破唐军,于是引军直进,开进到离安市城南只有四十里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