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阅读
1.第 1 章(1/5)
说,凡人出门,柴米油盐酱醋茶。

  江鸽子出门,猪狗牛羊,大红花。

  初春的冷雨,打在牛角巷的青石板路面上。

  眼睛看到的,是巷子口两棵古老巨槐下,雨雾缭绕小长街,人从里面出来,带着着三二分仙气儿。

  耳朵里听到的,是路口打牛奶的铜铃声,结伙上班的自行车铃铛声,附近工厂大喇叭播报新闻声,洋伞支开的彭彭声,还有儿童穿着小雨靴踩水的嬉闹声,高跟鞋儿踏在石板路的咔哒声……

  后,不知道哪位老先生打开了洋匣子,古老的戏剧丝弦远远近近,热热闹闹的这老三巷的一天,便慢慢揭开了幕布。

  一座旧城,总有时光眷恋舍不得抹去的痕迹。

  而常辉郡的老三巷,就是这城中人,无论最后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一说故乡,就能想起来的故乡。

  它足够老,也拥有足够多的故事。

  牛角头,牛角尾,牛角街巷合起来,就叫老三巷。

  据府志记载,五百年前,城中有乡绅集资在此地挖了一座莲池,建了一所书院,盖了一座文庙,砌了一个魁星塔。

  从那时候起,这里变成了周遭百里之内,读书人向往的圣地。

  五百年沧桑,书生意气。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总不缺故事。

  那些读书人走了又来,而最后停留在此地的,却是那些南来北往的商人们。

  商人在此成家立业,从此,便有了这无门槛的三条老巷,以及极具商家特色的,古代建筑群落。

  老三巷宽度七米,临街的屋子大多没大门,没门槛,没院墙,而为了服务顾客,商铺门口往往还有遮阳避雨的两米半的长屋檐子,拴马喂料的迁入墙缝的老铁环子。

  后来,人不骑马,开始骑车,开车了,这老铁环儿与老街,就成了历史遗迹,总有那城中来的洋气先生,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对着老家老户,老门老环儿一顿咔嚓。

  大概□□点的功夫,打头牛街老戏台子抬眼一看,三巷入口热闹拥挤,人不知道打哪儿来的,总之悄悄的它就满当了。

  蹬三轮卖乡下土产的,推独轮车卖扫帚簸箕的,三五成群挤在一起钉鞋掌的,打芝麻酱卖小菜儿的……

  迈步往老巷子一挪,这一路,饭铺,发廊,磁带屋,毛衣店,杂货铺……那真是应有尽有,还很时兴。

  约上午九点多的时候,住在牛角尾巷三十四号的江鸽子才慢慢的卸下门口的两扇老门板,开始了他一天混吃等死的懒散生活。

  与别的老街坊不同,人家开正堂最少也要卸下六块门板。

  而江鸽子是个惰虫儿,他最多开两扇,开了门扇,他也不在堂屋里折腾,他就是挂起竹帘,拖出几条板凳来,再把三个圆桌面大的簸箩摆上去。

  这簸箩刚摆上,闲话就从正对门的二楼传了过来。

  “呦,鸽子起来了?”

  江鸽子一抬头,却是对门的段老太太,他笑着点点头应了一声儿:“哎!起来了,段奶奶您忙活呢?”

  这位,今年才将将十八岁,可是言行举止,却温和圆融,像足了四五十岁,有相当社会经历的成年人。

  他做事体面,从不失礼,算得上是难得的周到。

  “嗨呦!我的妈!这都几点了?还不起?我跟你说呀,打我嫁给你大爷那年起,就没睡过懒觉儿,我哪有那个福分呦,这一天儿天儿的,这都几十年了,没办法呢,欠了人家老段家的了么……”

  老太太按照惯例开始了从自己十八一朵花起始的年份唠叨,足足说了好几分钟之后,她才想起一件大新闻来。

  于是,便又扒在木质的雕花老窗上,提高了嗓子招呼到:“鸽子啊!”

  江鸽子只好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